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趙永佳 何美儀 :閱讀革命尚未成功 家長仍需努力

明報 「星期日生活」不做怪獸家長 系列
2014-07-20

每年臨近書展,閱讀都會成為媒體的熱點。最近有大集團委託智庫調查港人的閱讀習慣,發現自評「喜愛閱讀指數」10 分滿分下僅為4.75,在過去半年有閱讀與學業無關的書本(報紙和雜誌以外)只有40.6%,而閱讀指數更是調查進行三年以來的新低。

智庫找來專家學者「做反應」,分別建議,家長應從小培養子女閱讀習慣和出版商應結合紙面書本與網上資源,提高互動性,以推動青少年閱讀習慣。大概因為成年人積習難返,所以專家都覑眼「由娃娃抓起」,希望在青少年和兒童中間培養閱讀習慣。

驟眼看來,這次調查數據跟政府引以為傲的本港在PISA 國際研究計劃中的成績不太吻合。因為香港的十五歲中學生(中三、四左右)在PISA 的閱讀能力評比中名列前茅,2012 年在六十五個國家和經濟體中排行第二。如果港人沒有良好閱讀習慣,那麼我們的學生又如何在PISA 中取得好成績?當然閱讀能力不等於閱讀習慣,香港的中英語文課程都非常強調閱讀理解能力, 在大量操練之下當然是「駕輕就熟」。PISA 這種標準化測試(standardized test)對香港同學來說都不會太困難,相反外國同學對這類測試就會有點陌生。

幸好PISA 的內容相當豐富,除了能力測試外,同時也有一張問卷來了解同學在學習與學校之外生活的各種情,正好讓我們進一步解開疑團。其中有一條問題問到同學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學校以外的消閒閱讀(reading for enjoyment)活動,而閱讀的材料相當廣泛,包括報章、雜誌、圖書、漫畫、甚至網上資訊。在這寬鬆的定義下,如果我們以每天半小時以上為分界, 2009 年香港有45.1 的青年人能做到;而有19.1%則說他們從沒有消閒閱讀,35.8%是半小時或以下。這個比例,在PISA研究中74 個地區中排行24,究竟是好是壞,實在是見仁見智。

家長對青少年閱讀能力影響大

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究竟受什麼因素影響?學校對青少年閱讀習慣的培養責無旁貸,本港中、小學近年來在推動閱讀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但在學校以外,家長對兒童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其實影響至大。PISA 計劃的國際專家組,對此點也是深信不疑。通過分析2009 年的數據,他們出版了一本名稱起得非常好的報告,《為他們讀故事吧!教育中的家長因素》(Let's read them a story! The parent factor in education,仔細分析了家長參與如何影響子女的基本能力與閱讀習慣。

研究中有十三個地區有同時進行家長調查,結果發現,在小一時家長有恆常地進行親子閱讀的孩子,到了十五歲時會有較積極的閱讀習慣,在測試中的閱讀能力也更強。有些地區,如新西蘭和德國,這影響尤其強烈,有親子閱讀經驗的比沒有這經驗孩子的閱讀能力差異,差不多相等於一個半學年。但問題是在香港,這個家長效應卻是非常弱,差不多是等於零。

為什麼呢?首先,如圖一可見,有親子閱讀習慣的家庭在香港是在十三個地區樣本中最低,只有51%的家長有在小一時讀故事給孩子聽。「親子閱讀效應」最強的新西蘭,差不多是「全民皆兵」,有96%的家庭都有進行親子閱讀, 而德國也有86%。

一、子女就讀小一時家長為子女讀故事之百分比




親子閱讀習慣貧富懸殊

更要注意的是,新西蘭的高效應與香港的零效應,其實都是平均值。在香港,親子閱讀的「零效應」其實可能是不同社經背景家庭的親子閱讀不平等的結果。香港高社經背景(教育程度、收入、職業等)的家長中,有68%有親子閱讀習慣,雖然比很多地區還是較低,但也差不了多少。不過在低社經背景家庭中,香港卻只有34%有這習慣,遠遠被其他地區拋離。貧、富之間的「階級鴻溝」,香港是抽樣地區中最高,達34%之譜。

「以身作則」也是家長效應的另一環。成年人的閱讀習慣一向較弱,在這方面香港家長的表現未算最差,有三成二家長有閱讀習慣,在十三地區中排名第八,不過比「包尾」的韓國好不了多少(27%)(圖二)。而且,在平均值下也是隱藏了香港的「貧富懸殊」。「愛讀書」的高社經背景相對低社經背景家長, 比例相差是27  是十三地區中第四高。最重要的是,在家長閱讀風氣較強的國家,如匈牙利和新西蘭,有高閱讀習慣家長比只有低閱讀習慣家長的同學,其閱讀能力可以相差一年以上。

二、家長於家中消閒閱讀之比率百分比
















中產家長資源較足重視閱讀

從以上國際比較,我們可以知道,香港家長整體來說是「仍需努力」。有接近一半的家長在孩子還小時未有在家中進行「親子閱讀」,也只有三成二家長能「以身作則」在閒餘時間閱讀。不過更嚴重的是,香港在閱讀方面的貧富懸殊比起其他地區似乎更為明顯。近年本港不同機構也做過不少親子閱讀習慣研究,結果也是大同小異——香港父母跟孩子共讀的時間很少,每天不足五分鐘。其實社會上有不同的團體及個別人士都在大力推動親子閱讀,但似乎成效不太大。

近兩年我們也在各社區和學校舉辦「快樂爸媽說故事」講座及技巧工作坊,深深體會到不同階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閱讀滋潤截然不同。中產家長對明白閱讀如何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的認知非常高,並有較多的資源讓孩子接觸到圖書。

只要他們願意每天減少孩子一或兩個興趣班或活動,取而代之,父母親自跟孩子說故事和分享感受便成事了。中產孩子念的小學,亦相對較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有些甚至以故事書代替課本作語文學習工具。

基層父母乏信心需社區支援

相比之下,佔社會大多數的基層孩子及父母在閱讀資源上(無論是軟件或硬件配套)卻非常貧乏。跟中產父母一樣,基層父母同樣要為口奔馳,每天都要跟時間競賽。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閱讀的能力認知及自信心非常低,要讓他們明白並接受每天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已要很花工夫。就算做到這點,但如何幫他們找到合適的故事書,特別是英文故事書,就更難了。

儘管如此,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有耐性一點和支援足夠,基層家長也是可以做到「親子共讀」的。近月老媽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家長成立了一個名為TALK 「童思藝語」的慈善團體,旨在為基層家長及孩子提供閱讀資源及藝術體驗的機會,企圖從另一方向來對抗香港的貧富鴻溝,收窄跨代貧窮。我們夢想能在不同社區成立繪本藝術廊,除了中文繪本,更有英文發聲圖書角(Talking Books Corner),推動親子中英文閱讀及藝術活動。網站www.talk.org.hk正在建立中,很快可跟大家打個照面。

各位爸爸媽媽,這個暑假讓我們爭取機會,為孩子們讀故事吧!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明報「童悅讀」2014年7月8日

 圖畫書 有聲更勝無聲



一看這繪本的插圖,從畫風便猜想到出自美國圖畫書作家兼插畫家Eric Carle,他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膾炙人口,他認為孩子天生對大自然好奇,所以他的創作大多以大自然為素材。他的拼貼畫風格突出,一層疊一層的顏色紙,為圖畫添上明亮跳躍的愉悅感。若有機會帶孩子到美國旅遊,請到位於安默斯特(Amherst)的The Eric Carle Museum of Picture Book Art一遊,必定會讓孩子愛上閱讀和藝術。 Eric全心投入圖畫書世界,始自1967年答允為Bill Martin的圖畫書插畫。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是一本很吸引幼童看的圖畫書,押韻式的一問一答,翻過每一頁都是色彩鮮艷的動物圖畫,無論是孩子或父母朗讀起來時都充滿着期盼。來!試試朗讀一下。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 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I see a yellow duck looking at me. Yellow Duck, Yellow Duck, what do you see?I see a … 你會怎樣把故事延續下去?Blue HorseGreen FrogPurple Cat?又或更妙想天開的Orange RabbitRed Mouse?年紀較小的孩子,單是重複朗讀便能朗朗上口,較大的孩子更可創作這本書的Part 2了。 作者Bill Martin1916-2004)著作達300多本,寫作生涯近60年,可他小時候是一個不會閱讀的孩子,他認出每一個字,但看不懂句子意思,直到20歲入大學才看得懂第一本書。可他酷愛故事,全因他的父母都很會說故事,雖然家中一本書都沒有。直到Bill小五時,他遇到了人生的伯樂——他的英文老師,每天都在課堂上朗讀故事兩次。維肖維妙的聲音,把故事添加了生命,在Bill的腦海中活現出來。基於痛苦的學習歷程,他立志要創作「有聲音」的故事書(books that have a strong voice)。他的創作充滿押韻字詞,讀起來很有音樂感,正如他自己說:「我不『寫』故事書,我『講』故事書。我要聽到我想說的。」 Bill期望所有孩子在上學第一天,便可經歷「我自己會讀書,好棒呀!」的成功閱讀滿足感。所以他寫給孩子的書都是小小的、短短的,就像這本書一樣。Bill小五的經驗足以給老師借鑑,跟美國閱讀大師Jim Trelease向老師推崇的「在課堂上大聲為孩子朗讀故事」非常一致。 暑期將至,希望爸媽們好好利用這假期,跟孩子一起共讀、玩遊戲,讓孩子感受學習的快樂。 

Book Info:

書名: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作者:Bill Martin Jr
插畫:Eric Carle
出版: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明報「童悅讀」2014年6月3日
失眠配方?


相信你一定試過徹夜難眠,眼皮沉重得要命,身體卻在牀上輾轉反側。熊爸爸今晚就是這麼痛苦,為什麼他睡不着呢?是工作繁重,有壓力抑或擔憂什麼嗎?

原來都不是啊!熊爸爸被熊媽媽的鼻鼾聲吵着,不能入睡。於是,他一句「I can't stand THIS.」(「我不能忍受了。」),就抱着枕頭,走到孩子房,以為有安睡的地方。怎料,小熊還未入睡,正在幻想飛機穿梭空中,「NYAAOW! NYAAOW!」,很吵耳吧!熊爸爸又要逃了。

熊爸爸可以躲到哪兒呢?可跟孩子一起猜猜看。客廳?廚房?花園?對呀!熊爸爸甚至走到房車裏,但還是睡不着,因為各處都有各種聲音吵着熊爸爸。這繪本的題目是Peace At Last,那熊爸爸最終在哪裏找到片刻安寧呢?

這繪本的故事性很強,適合朗讀給幼稚園及初小孩子。大大的圖畫印在右邊,每翻一頁都可玩猜想玩戲。熊爸爸可到哪兒呢?你有什麼建議?哪兒可行嗎?會有什麼發聲的東西或動物嗎?每翻一頁,可請孩子從圖畫中找出令熊爸爸睡不着的根源,尋找完才朗讀情節,孩子會更投入。

另一個好玩的地方是描述聲音的字詞。例如:SNORE——鼻鼾聲、NYAAOW——飛機聲、TICK-TOCK——時鐘聲、DRIP——水滴聲、HMMMM——冰箱發電聲、TOO-WHIT-TOO-WHOO——貓頭鷹叫聲、TWEET——小鳥叫聲、BRRRR——鬧鐘響聲。

一起跟孩子玩猜聲音遊戲,亦可到網站認識更多形容聲音的字彙,例如有關水的聲音,除了drip,還有bloop, splash, drizzle, squirt等。
網址﹕http://examples.yourdictionary.com/5-examples-of-onomatopoeia.html

作者兼插畫家Jill Murphy自兩歲開始不停畫畫,6歲已自行釘製創作的圖畫書,18歲完成處女作The Worst Witch,以她的修女學校生活體驗作藍本,惟英國三大出版社均拒絕出版。直至24歲作品獲小出版社賞識,得以面世,出版後旋即成為暢銷書,開展創作人生。

Jill在繪本世界同樣享負盛名,尤其是The Large Family系列,描述大象家庭每天的混亂生活。其他單行繪本如Dear Hound和The Last Noo-noo,也是得獎無數的繪本佳作(Smarties Prize and Sheffield Children 's Bring Me A Book Hong Kong Award)。



Book Info:
書名﹕Peace At Last
作者及插畫﹕Jill Murphy
出版﹕Macmillan Children's Books

明報「童悅讀」2014年3月25日
綠色腿蛋 好玩好讀


上月報載幼稚園的英文生字艱深得要命,連 Water Cycle(水循環系統)的evaporation(蒸發)、condensation(凝結)都要5歲小孩硬抄。一眾心理學家、教育學者紛紛狠批此乃揠苗助長,只會為孩子帶來多餘的壓力。如果換轉要身為老師或父母的你抄寫阿拉伯文,你會有什麼反應?將心比己,就會心懷怨恨地逃之夭夭。

艱深就是好嗎?孩子明白嗎?覺得有趣嗎?對孩子而言,「好玩」是學習動機的來源,「沉悶」是學習的最大殺手。

1954年美國Life雜誌刊登一份很有意義的學童識字報告,指出學童識字率不高,源於書本太沉悶,閱讀太乏味。當時還是雜誌漫畫家的Theodor Seuss Geisel就利用230個小一常用字,寫出大受歡迎的童書(Beginner Book)The Cat in the Hat。這作者就是後來在童書世界大名鼎鼎的Dr. Seuss。他一生中共創作44本作品,被翻譯成超過15個國家的語言,作品銷售也近2億本,受捧程度可見一斑! 
至2014年3月,Publishers Weekly列出10本最受歡迎童書,Dr. Seuss的作品佔了其中4本!Cat in the Hat排第4位,而另一本更受小孩子喜愛的Green Eggs and Ham則排第1位!

這本書有什麼魔力呢?首先,單是題目對孩子來說已非常吸引——綠色的雞蛋和火腿——你見過沒有?封面上主角的表情實是有趣,綠色的?既奇怪又嘔心啊!故事從簡單自我介紹「I am Sam.」開始,Sam拿着一碟綠色的煎蛋和火腿,窮追不捨,出盡奇思妙想,希望他的大朋友會吃個清光。但看着那嘔心的顏色,又怎會嚥得下?Sam的建議卻很惹笑,在家中吃?在箱子裏吃?在火車上吃?在雨中吃?在船上吃?和狐狸吃?和老鼠吃?和山羊吃?

Dr Seuss妙用rhyming pairs:house-mouse, box-fox, train-rain, boat-goat,一對對的押韻詞跟一幅幅彩圖一樣吸引。句子結構和用法亦很簡單:Sam都是以Do you, Could you和Would you來提問,而大朋友就以I do, I could not, I would not來回應。從第一頁的一行,到第45頁的12行,Dr Seuss巧妙地重複詞彙和句法,充滿節奏感。我家老三已10歲了,仍很享受那唱歌一般的故事內容。

Dr Seuss的著作超過60本,部分題材還觸及社會議題,如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就是批判過度消費主義的聖誕節。晚年的著作更有為成年人寫的。Oh, the Places You'll Go!被說是給大學生的最佳畢業禮物;而You're only Old Once!單看書名就知道很適合我們這些中年人看了。

爸媽們,請三思。要讓小肌肉還未發展好的小孩做抄寫練習,還是與他們一起享受故事,請好好選擇!


Book Info:
書名﹕Green Eggs and Ham
作者及插畫﹕Dr Seuss
出版﹕Beginner Books, Random House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910

2014-03-25 親子天下雜誌    文/李宜蓁

  • 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楊翠:我這樣守護兒子魏揚
「誰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誰想他們餐風露宿?」反服貿運動323突襲行政院、黑色青年島國陣線聯盟發言人魏揚的母親楊翠,跟所有在場抗爭的年輕學子父母一樣,掙扎、擔心卻又感動驕傲。當你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對世界有不同於人的看法,更有改造世界的衝勁和行動力,身為母親,楊翠如何守護魏揚、安頓她自己。

孩子剛出生時,很多母親都曾希望孩子只要平安長大,一切足矣。但台灣文學家楊逵的孫女楊翠在兒子魏揚剛出生時,卻期待他的生命能跟外曾祖父一樣,擁有正義感跟理想性,因為「未來,他們終究要獨行上路」。

魏揚十五歲那年剛好碰上總統大選,關注選舉新聞的他在選前幾天總皺眉苦悶,楊翠勸他只管好好念書考高中就是了,他卻早熟答道:「就是因為沒有投票權我才更擔心,因為你們這些有投票權的大人卻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這個深具反叛思維的15歲孩子,顯然承襲了家族的文學氣息跟運動血統,中學生階段竟已懂得「世代正義」的精神。

魏揚熱愛閱讀、繪畫跟創作,從小懷抱各種夢想,爸媽都百分之百支持。他「沈迷」各式書籍,看完書就急著跟人分享討論。就讀清大社會系二年級時創設獨立刊物《基進筆記》,提倡學權、參與學運,最在乎學運場合上「一定要做足準備、把事情脈絡講清楚」。
豐沛的閱讀、綜整想法跟討論分享,是魏揚養成自主批判思考的路徑。而楊翠跟同在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書的先生魏貽君所做的,就是當兒子在體制內挫敗時,無條件愛他的「不一樣」,以保留孩子珍貴的主體性跟熱情。

鼓勵孩子在閱讀中找到成就感
魏揚的成長歷程也曾讓楊翠心力交瘁,但小四以前,圖像思考的他陷在抽象符號中無法學習,總是不停的問:「注音符號ㄓ、英文字母a,這些東西到底代表什麼意思?」讓楊翠也跟著崩潰,那時他幾乎是完全無法融入體制的挫敗者。

小學畢業時他和班上一個智能有點障礙的小孩,得了全部獎項最後一個「榮總院長獎」。楊翠疑惑問自己:「我這個小孩到底是什麼?」很想哭,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感覺,先生魏貽君叫她出去不要哭,因為小孩會看到。

曾經楊翠跟他小學三年級老師筆戰不休,後來卻戰不下去,原來魏揚怕親師衝突,不知去哪裡弄了兩本聯絡簿、模仿兩邊的筆跡簽名,讓兩人吵不下去。雖然小四之前的魏揚,無論在生活或學習上都是被打叉叉的壞小孩,還好,他擁有一個可遁逃的空間叫「閱讀」,專注在他喜愛的書裡能忘記不被老師喜歡這件事。還有一個完全認同他的溫暖家族,外公外婆、舅舅阿姨跟爸媽知道他愛看書、個性敦厚,絕不是個壞孩子。

問楊翠當年怎麼撐過這段日子,她的領悟是:「當孩子過得去,大人才能過得去。」魏揚的自在面對讓楊翠也找到相信孩子、安頓自己的方法。魏揚從閱讀中找到知識的寬慰,更學會綜整、反思與表達的方式。他小時候看書的主題有階段性的喜愛,一陣子愛恐龍、然後是蚱蜢、外星人這些怪書,因為對媽媽來說每隻恐龍都長得一樣,在無法融入討論情況下,夫妻就看他秀今天學到的恐龍知識,讓他愛上閱讀的成就感。那時他們就發現,魏揚會自己看好幾本恐龍書,然後綜合各家內容後,做出一本自己開發、全新架構的手工恐龍小書。

後來爸爸觀察到他對中國歷史(如三國)很有興趣,就適時在這個主題周邊塞給他一些台灣史的書,並且跟他討論心得。魏揚國中時寫了一個關於曹操的小論文,因為看了很多三國史書的他無法理解曹操的成就高,為何歷史評價如此低,他的論點是:「難道這跟誰來寫歷史有關?」學歷史的楊翠驚呼,魏揚已可用研究生的邏輯思考導出「歷史正統論」了。再加上爸爸喜歡用反向方式跟他討論心得,讓魏揚得不斷動腦自己言說自己的想法,用家裡的小黑板像上課一樣的熱烈討論。

傾聽與分享,不扭轉孩子的喜好
「其實有一度我很想把他一看再看的小叮噹全部打包丟掉,」楊翠說還好沒有,因為孩子有自己的興趣跟喜愛,當他喜歡A、就不要逼他愛B,支持他、不硬去扭轉他,他自己的興趣跟動機才會持續下去,「如果他抗拒你要給的,自己喜愛的又被否認,那孩子的主體性就沒了。」在親子關係上也是一樣的道理,楊翠始終讓兒子知道爸媽信賴他、習慣跟他分享討論觀點,父母永遠會傾聽、不會壓制他。

雖然楊翠始終非常不滿意魏揚的生活自理能力,房間是「亂到可以殺死人」的地步,然而房間亂不會影響他的人生,但是沒有正義感跟責任感卻會。楊翠受訪時曾說:「如果今天讓孩子看到不公不義,然後就轉身離去,那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也絕不會要求孩子『把書讀好就好了』。」

楊逵的母親蘇足不識字,卻是個有素直正義感的人,她捐出兒子楊逵,庇護了更多世間子女。楊翠說她非蘇足、魏揚也未必能成為楊逵,孩子的實踐本來也不是為了要被寫進史冊。因此,當323突襲行政院行動展開,楊翠知道眼前必有風險,身為一個可以拿起、也可以放下的母親,痛哭數回後,她沒有一絲猶豫或後退,反倒選擇勇敢堅毅的,給予為人父母最兩難的支持。

魏揚血液裡的「運動基因」
魏揚走上街頭不是偶然,因為他的外曾祖父楊逵(1906-1985年),就是個「雙手致力於人民文學,雙腳奔走於社會運動的」台灣文學家與社會運動家。

.1906年楊逵生於台南新化的工匠之家。
.1924年赴日半工半讀,參加勞工與政治運動。
.1927年返台參加農民運動被捕,從此不斷進出街頭與監獄。

.1934年成名代表作〈送報伕〉入選東京文學評論,奠定小說家地位。
.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被捕入獄,3個月後獲釋。

.1948年因起草「和平宣言」再度被捕,經軍法審判,處12年有期徒刑。

.1976年在綠島服刑10年期間的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被收錄在國文教科書,成為日治時代台灣文學作品被收錄教科書的第一人。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明報「童悅讀」2014年2月11日

小的蝸牛 大世界


有一隻小小的蝸牛,住在海邊的石頭縫。每天凝望着浩瀚的海洋,恨不得能像漁船一樣,揚帆出海,闖盪一番,遂在石頭上留下「希望能搭順風車」的字句。終於一個潮漲的晚上,座頭鯨哼着歌,邀請小蝸牛跟牠遨遊四方。歡喜若狂的小蝸牛掛在座頭鯨的尾巴上,看過冰山、火山、海灘、巨浪……欣賞着大自然的千變萬化。

可是,一天,座頭鯨迷路了,擱淺在海灘上。小蝸牛使盡力氣一步一步,爬到一所學校的教室,在黑板上用尾巴寫下﹕「救救鯨魚」。孩子和消防員趕緊跑到海灘,同心合力,不停向鯨魚灑水,直到潮漲了,鯨魚游回大海,好不驚險。最後,牠們游回小蝸牛的家,娓娓道出所見所聞和歷險故事。其他小蝸牛聽得津津有味,全都為之所動,紛紛爬上鯨魚尾巴。難得座頭鯨不怕麻煩,載着成群新朋友,又再出海闖天下去。

The Snail and the Whale是一個令孩子心癢癢的故事。文字量雖不多,但用詞適合高小孩子閱讀。從小蝸牛爬上鯨魚的一刻,孩子便開始期待牠會遇到什麼人,經歷什麼事。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自自然然一頁一頁地翻着圖書,腦海中又會編起一個個不同的小故事。

父母總期望孩子能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文化,學校、旅行社都大搞遊學團,令人覺得若然孩子不曾離開過香港就見識膚淺了。更奇怪的是那些遊學團的招徠口號﹕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自理能力……真的一、兩星期便能做到嗎?
我不是抹殺遊學的作用,只是搞不通香港心中的「教育」是什麼。一方面,學校着重單一化的訓練——學術成績為主幹、升進一等中學和大學是求學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孩子像小蝸牛一樣對世界好奇之餘,還能獨立面對人生。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鼓勵孩子探究的精神嗎?有給孩子機會學習考試以外的生活技能嗎?

台灣《親子天下》雜誌第52期的專題是「不一樣的學校」,台灣將立法讓另類學習經驗能於「公立學校」實踐,讓另類學校能平價及普及,如此家長便有更大的教育選擇權。很羨慕呀!若然真的要孩子像小蝸牛般放眼世界,何不先來改革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歷程?懇請官員們加把勁,讓考試不再主導教學(讓學習多樣化)。不然,家長和孩子只如窩在石縫中的小蝸牛一樣,什麼獨立思維,自我學習能力都是做夢而已!


Book info:
書名﹕The Snail and the Whale(隨書附有CD
作者﹕Julia Donaldson
插畫﹕Axel Scheffler
出版﹕Macmillan Children's Books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扮教育

 扮教育 

作者: 一瞥 (資深津貼小學教師,埋首工作之餘又抬頭看看各區各校同工好友所行的教育路;愈看愈感受到:乖老師受的傷最重。)


教育現場啟示錄」系列 ()   http://edufrontline.blogspot.hk/

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112


「老師,下午的專題研習課有甚麼內容?」小傢伙一臉期待,真有點不忍心掃他的興。
「嗯,三個字。」賣個關子拖延時間。
「吁!又是做TSA!」由期待變頹然,是誰挫敗學生的學習動機?
「不是TSA,是做Pre-S-1練習。」
「嗨,還不是一樣!明明說那是專題研習課,怎麼次次都要做練習?」

唉!你們小六生最大的Project是升中呀,要花時間研習研習嘛。當年提出專題研習是「學會學習」的四大關鍵項目(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及運用資訊科技時,可想到有如斯下場?
專題研習是高小學生很好的學習模式,校方也重視,十年前已特意安排五、六年級進行問題為本專題研習,約六名學生成為一小組,每組有一位指導老師,除編排跨班大課及各班科任指導課外,更靈活運用課餘時間,帶領學生進行探究研習。只是,還有課餘時間嗎?
「老師,我小息要做TSA小組說話訓練,沒時間做專題了;午膳後可以嗎?」
「噢,午膳後我要負責另一班說話訓練哩。」

全校語文老師都被分派指導三、六年級說話訓練,那有空檔和學生好好探究專題,到時間趕急時便由老師多多指導,學生草草了事。
為了這六個字-TSAPre-S-1(全港性系統評估及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每間學校都要學生補課,或在課前、課後或周末。學生課前未睡夠,課後又累透,周末更是掃興,如何提高學習效能?惟有出動糖果零食,還容許他們邊做邊吃,稍稍緩和不滿情緒;但,唉,對不起,是為人師者令稚子增加蛀牙及糖尿病機會,罪過罪過。

當然,很多「認真」的同行不會如此「縱容」學生,他們遵從的規條是:校方要求老師操卷,老師不能說不;老師要求學生操卷,學生應要認真。考評局也指示校方發通告,務要家長及老師令學生認真對待評估;這一個從上而下的「認真」,衍生了多少的逼迫及無奈?
TSA題目是考評局的版權,不應向外流出。初期學校悄悄翻印舊卷讓學生在課堂時間練習,教他們如何掌握時間,不敢讓學生把卷子帶回家。推行TSA三、五年後,咦,怎麼親友的子弟拿著TSA舊卷當作功課?學校可以如此明目把試題向外流出嗎?「是呀,他們在學校又做,家課又做,老師都沒好好講解,你教教他吧。」唉,日做夜做,那來時間?完卷後認真講解要多花三倍時間哩。漸漸地,也沒那間學校膽怯不敢翻印了,反正,多的是學校要操練七、八年的舊卷,每年每科三、四份;可憐的樹林,又加快了消失的速度。

為甚麼要做那麼多舊卷?為甚麼要買那麼多補充習作?為甚麼要補課?全都因為別的學校也如此,不能落後於人呀!不然會惹來家長不滿,最要命的是,分區督學向校監直言,TSA成績與派小一學生人數掛鉤,要校董會責成校長提升成績。這帶恐嚇性的要脅,簡直與當初提出TSA是為改善學與教背道而馳!有教育理念的校董會及校長會按學生程度與高官抗衡,可惜那是鳳毛麟角的教育生態;一般而言,校董會誠惶誠恐如領聖旨,再層壓式由校長向教師施壓,以操練提升成績,再不談甚麼培養學習動機了。可笑的是,當教師投訴分區督學鼓吹「教學為評估」,違反了「以評估促進教學」的原則時,洋洋灑灑的官樣文章又否認此等無良手段;這種香港教育領導摧毀教育的情況,何其可悲!
TSA是基本能力評估,據說是比課程範圍還要少一點;可是,現在卻牽著課程教學走。學校的考試模式及評分準則,要模仿TSA;選擇的語文教科書,要似TSA的文章及題型;補充習作的內容,也是TSA常見題目。既要做舊卷,又要買補充,可以減省一種嗎?不行,都是因為,別的學校也如此。因材施教的概念沒落了,變成因比較而施教。

五、六年級面對升中派位,Pre-S-1成績更為重要,較有良心的學校把重點由TSA移向Pre-S-1,但也有「進取」的學校兩者皆不放過,苦了學生、家長和老師。
「評估促進學習」這理念好得很,原意是通過評估了解弱點再進行補救教學。可是,現在學習只為了要通過評估的關卡,卻要賠上學習動機,扭曲了教學文化,製造了下列的教育奇景:
Ø   三、六年級九月未開學八月便要補課,為了十個月後的TSA
Ø   即使按學生程度分了普通班和精英班後,功課也要統一地多和高要求。
Ø   數學科要寫詞語。
Ø   又教課本又教補充,沒時間便在熒幕播出答案齊齊抄,省卻改正時間(這或許合乎四大關鍵項目中的運用資訊科技)。
Ø   校方自編備戰天書,按TSA寫作題型著學生依書背寫,扼殺創意。
Ø   每年除十四篇正常寫作外,加入二十篇TSA寫作練習;每篇寫作老師都要精改,免得考績時被評批改粗疏。雖然花上心力批改,但課堂時間卻不足與學生討論,學生得益實在有限。
Ø   補充習作也要批改並登分,對應方法又是上課時齊齊做以免多做多錯。
Ø   除課業、補充練習和舊卷外,還要各課各單元擬訂不同程度的校本工作紙,那是應付照顧個別差異的要求。
Ø   TSA題型每年愈見複雜刁鑽,工作紙要從新修訂,挑選補充練習要看哪間出版社能緊貼「試」場。
Ø   教科書因應TSA試題出新版本,文章篇幅更長更深,一般水平的學生愈益吃力,提早經歷學習挫敗。
Ø   學生未掌握新知識便要繼續教下一課,囫圇吞棗般學習,欠缺家庭支援的學生是最大受害者。
Ø   補習社不為學生鞏固基礎,改以操卷作招徠。
緊迫的教學時間只能用灌輸式教學,怎能用多樣化活動照顧個別差異?如何進行分組討論、高層次提問、實物操作試驗、角色扮演……?這些令學生樂於學習的活動被束之高閣,只能在被觀課時作個幌子,拍拍照登在校刊或宣傳單張上。
另一個四大關鍵項目「從閱讀中學習」也是被犠牲的環節,閱讀課多被偷走了,改為上課追進度趕考試,學生被埋在功課堆中,不見得有多少人願意閱讀課外書,家長也不贊成子女看「閒書」。可是我們的高官振振有詞,說香港學生閱讀能力比台灣高多了,是香港推廣閱讀成功的證據。任誰也感到香港閱讀風氣薄弱,數據也顯示香港學生閱讀信心排名榜末,那種所謂閱讀能力只是操練應試的副產品而已;當看見我們的下一代不願意閱讀,老師要強迫學生借圖書,我們真的感到自豪嗎?
教育界的高官陶醉在優秀的成績卻又錯誤歸因,漠視不合理的評估對教學的影響;校方沒衡量不同背景的學生需要,只數算人有我更多,以功課量作成績的保證。他們真的不知道現在的狀況嗎?真的認為這是必然的、優良的教育制度嗎?還是他們裝作不知道、在教育?
當我們看見無心向學、或是高分低能的學生時,有何話說?當看見拉著行李箱的過客時,他們不一定是水貨客,可能是披星戴月要把習作搬回家批改的教師。有心教學的老師不忿讓學生照抄答案,不忍學生未學曉又要教下一課,不能教少兩課以免學生考不了試;那,他們可以做甚麼?

        愈有心教學的老師愈心痛。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永遠的星期五

明報「童悅讀」20141月7日

 永遠的星期五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快餐店的一角坐着可愛的女孩和她的父母。整整半小時,母親重複了以下說話大抵有十次:「阿女,你要知道自己的情况,五年級了,你沒有危機感嗎?你不想入Band 1嗎?你再不努力就要下滑至Band 3!你知道Band 3的學校是怎樣的嗎?哥哥五年級時是自動自覺,努力讀書才入到Band 1的。你又不比他聰明,怎麼辦?哥哥現在F.4,已主動要求補習了。看呀,要努力才成功嘛!你究竟明白否……」女孩子一直低下頭沉默回應,只把面前的班每一厘米分割一小口一小口放進口裏。爸爸呢?他也沒有對上嘴,只是不斷替女兒把每一厘米的班塗上牛油。多麼恐怖的氣氛!坐在鄰桌,我也感到那份壓大之巨大。

那個女孩子能撐多久呢?如果有一天她再不能抑壓情緒,會發生什麼事呢?Friday Forever這故事中的男主角Lenny每天也是背着千斤的壓力。壓力源自他的父母,每天一大早Lenny都覺得父母在催促他,監察他的行為。爸爸希望他成為足球員,媽媽希望他是出色的藝術家。但事與願違,Lenny兩者都不通曉,父母和老師於是狠狠地下了定論:「Lenny不肯努力嘗試,是個懶惰的孩子。」

12歲的Lenny與父母關係每况愈下,互不欣賞,言談間也不知不覺地傷害對方。學校成了他發泄負面情緒的好地方,欺負新同學,擾亂課室秩序,拿代課老師開玩笑……儘管這樣發泄,但Lenny並不感到輕鬆,反之,千斤重的壓迫感愈來愈厲害。這個星期五的最後一課,Lenny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失控大叫「但願每天都是星期五!」累透了,回到家便倒頭大睡。

翌日早上,Lenny被鬧鐘叫醒。跟着奇怪的事發生了,為什麼今天發生的事跟昨天一模一樣?今天不是星期六嗎?為什麼時間停留在星期五?Lenny百思不解,但無法逃避。就這樣渾渾沌沌,撩是鬥非地過了無數個相同的星期五。Lenny開始覺得無聊,忽發奇想,不如把每個星期五都變得不同吧。首先,他努力溫習,結果在3天後,測驗拿到全班最高分,被老師誇獎了。最後一次被老師稱讚是什麼時候呢?想一想,已是6年前了,被誇讚的感覺原來是那麼美好的!就這樣,Lenny逐一改變待人處事的態度。縱然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一樣,但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結果就很不一樣了。最後,Lenny逃脫「永遠的星期五」的惡咒,成為脫胎換骨的人。

那早餐女孩何時才可脫胎換骨呢?她的壓力可不少:升學的擔憂,媽媽的喋喋不休,哥哥的成功……新的一年開始了,就應聯合國兒童基金的呼籲,給孩子每天1小時的遊戲時間,還孩子真正的童年吧!

Book Info:
書名:Friday Forever
作者:Annie Dalton
插圖:Brett Hudson

出版:Barrington Stoke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