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orning Read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orning Read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趙永佳 何美儀 :閱讀革命尚未成功 家長仍需努力

明報 「星期日生活」不做怪獸家長 系列
2014-07-20

每年臨近書展,閱讀都會成為媒體的熱點。最近有大集團委託智庫調查港人的閱讀習慣,發現自評「喜愛閱讀指數」10 分滿分下僅為4.75,在過去半年有閱讀與學業無關的書本(報紙和雜誌以外)只有40.6%,而閱讀指數更是調查進行三年以來的新低。

智庫找來專家學者「做反應」,分別建議,家長應從小培養子女閱讀習慣和出版商應結合紙面書本與網上資源,提高互動性,以推動青少年閱讀習慣。大概因為成年人積習難返,所以專家都覑眼「由娃娃抓起」,希望在青少年和兒童中間培養閱讀習慣。

驟眼看來,這次調查數據跟政府引以為傲的本港在PISA 國際研究計劃中的成績不太吻合。因為香港的十五歲中學生(中三、四左右)在PISA 的閱讀能力評比中名列前茅,2012 年在六十五個國家和經濟體中排行第二。如果港人沒有良好閱讀習慣,那麼我們的學生又如何在PISA 中取得好成績?當然閱讀能力不等於閱讀習慣,香港的中英語文課程都非常強調閱讀理解能力, 在大量操練之下當然是「駕輕就熟」。PISA 這種標準化測試(standardized test)對香港同學來說都不會太困難,相反外國同學對這類測試就會有點陌生。

幸好PISA 的內容相當豐富,除了能力測試外,同時也有一張問卷來了解同學在學習與學校之外生活的各種情,正好讓我們進一步解開疑團。其中有一條問題問到同學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學校以外的消閒閱讀(reading for enjoyment)活動,而閱讀的材料相當廣泛,包括報章、雜誌、圖書、漫畫、甚至網上資訊。在這寬鬆的定義下,如果我們以每天半小時以上為分界, 2009 年香港有45.1 的青年人能做到;而有19.1%則說他們從沒有消閒閱讀,35.8%是半小時或以下。這個比例,在PISA研究中74 個地區中排行24,究竟是好是壞,實在是見仁見智。

家長對青少年閱讀能力影響大

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究竟受什麼因素影響?學校對青少年閱讀習慣的培養責無旁貸,本港中、小學近年來在推動閱讀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但在學校以外,家長對兒童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其實影響至大。PISA 計劃的國際專家組,對此點也是深信不疑。通過分析2009 年的數據,他們出版了一本名稱起得非常好的報告,《為他們讀故事吧!教育中的家長因素》(Let's read them a story! The parent factor in education,仔細分析了家長參與如何影響子女的基本能力與閱讀習慣。

研究中有十三個地區有同時進行家長調查,結果發現,在小一時家長有恆常地進行親子閱讀的孩子,到了十五歲時會有較積極的閱讀習慣,在測試中的閱讀能力也更強。有些地區,如新西蘭和德國,這影響尤其強烈,有親子閱讀經驗的比沒有這經驗孩子的閱讀能力差異,差不多相等於一個半學年。但問題是在香港,這個家長效應卻是非常弱,差不多是等於零。

為什麼呢?首先,如圖一可見,有親子閱讀習慣的家庭在香港是在十三個地區樣本中最低,只有51%的家長有在小一時讀故事給孩子聽。「親子閱讀效應」最強的新西蘭,差不多是「全民皆兵」,有96%的家庭都有進行親子閱讀, 而德國也有86%。

一、子女就讀小一時家長為子女讀故事之百分比




親子閱讀習慣貧富懸殊

更要注意的是,新西蘭的高效應與香港的零效應,其實都是平均值。在香港,親子閱讀的「零效應」其實可能是不同社經背景家庭的親子閱讀不平等的結果。香港高社經背景(教育程度、收入、職業等)的家長中,有68%有親子閱讀習慣,雖然比很多地區還是較低,但也差不了多少。不過在低社經背景家庭中,香港卻只有34%有這習慣,遠遠被其他地區拋離。貧、富之間的「階級鴻溝」,香港是抽樣地區中最高,達34%之譜。

「以身作則」也是家長效應的另一環。成年人的閱讀習慣一向較弱,在這方面香港家長的表現未算最差,有三成二家長有閱讀習慣,在十三地區中排名第八,不過比「包尾」的韓國好不了多少(27%)(圖二)。而且,在平均值下也是隱藏了香港的「貧富懸殊」。「愛讀書」的高社經背景相對低社經背景家長, 比例相差是27  是十三地區中第四高。最重要的是,在家長閱讀風氣較強的國家,如匈牙利和新西蘭,有高閱讀習慣家長比只有低閱讀習慣家長的同學,其閱讀能力可以相差一年以上。

二、家長於家中消閒閱讀之比率百分比
















中產家長資源較足重視閱讀

從以上國際比較,我們可以知道,香港家長整體來說是「仍需努力」。有接近一半的家長在孩子還小時未有在家中進行「親子閱讀」,也只有三成二家長能「以身作則」在閒餘時間閱讀。不過更嚴重的是,香港在閱讀方面的貧富懸殊比起其他地區似乎更為明顯。近年本港不同機構也做過不少親子閱讀習慣研究,結果也是大同小異——香港父母跟孩子共讀的時間很少,每天不足五分鐘。其實社會上有不同的團體及個別人士都在大力推動親子閱讀,但似乎成效不太大。

近兩年我們也在各社區和學校舉辦「快樂爸媽說故事」講座及技巧工作坊,深深體會到不同階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閱讀滋潤截然不同。中產家長對明白閱讀如何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的認知非常高,並有較多的資源讓孩子接觸到圖書。

只要他們願意每天減少孩子一或兩個興趣班或活動,取而代之,父母親自跟孩子說故事和分享感受便成事了。中產孩子念的小學,亦相對較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有些甚至以故事書代替課本作語文學習工具。

基層父母乏信心需社區支援

相比之下,佔社會大多數的基層孩子及父母在閱讀資源上(無論是軟件或硬件配套)卻非常貧乏。跟中產父母一樣,基層父母同樣要為口奔馳,每天都要跟時間競賽。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閱讀的能力認知及自信心非常低,要讓他們明白並接受每天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已要很花工夫。就算做到這點,但如何幫他們找到合適的故事書,特別是英文故事書,就更難了。

儘管如此,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有耐性一點和支援足夠,基層家長也是可以做到「親子共讀」的。近月老媽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家長成立了一個名為TALK 「童思藝語」的慈善團體,旨在為基層家長及孩子提供閱讀資源及藝術體驗的機會,企圖從另一方向來對抗香港的貧富鴻溝,收窄跨代貧窮。我們夢想能在不同社區成立繪本藝術廊,除了中文繪本,更有英文發聲圖書角(Talking Books Corner),推動親子中英文閱讀及藝術活動。網站www.talk.org.hk正在建立中,很快可跟大家打個照面。

各位爸爸媽媽,這個暑假讓我們爭取機會,為孩子們讀故事吧!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一日之計在於晨

明報「童悅讀」2012年1月17日

你有晨讀的習慣嗎?在地鐵、在酒樓、在快餐店也很容易找到成年人一大早在翻閱報章雜誌。我們的孩子又有沒有晨讀的習慣?

兩位老師從1988年起在日本大力推動「晨讀十分鐘」運動,至今全日本已有超過三萬多所中小學參與。這個「寧靜的閱讀革命」慢慢地傳遍亞洲,韓國、中國台灣、香港也有不少學校推行「晨讀十分鐘」運動,希望打破「孩子愈大,愈不愛書」的魔咒。

在網上搜尋到一群沙田區的中一學生於2009年在校內進行一項晨讀效益的調查簡報。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學生都喜愛晨讀時段的安排,認為晨讀讓他們更愛中文閱讀,年紀小小也體驗到晨讀的好處啊!但令人憂心的是80%的被訪者認為應該把英文晨讀時段取消,改為中文閱讀,因為他們找不到英語閱讀的樂趣,認為英文圖書太艱深了。

簡報中並沒有交待同學閱讀的英文圖書是否老師指定的。如果是,那晨讀時段的安排就犯了大忌。其實「晨讀」的意思是大家一起讀。在美國,它有不同的名稱:「持續默讀」(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自由志願性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 和「拋開一切去讀」(Drop Everything And Read) 。幾個名稱都反映「晨讀」的基本準則:持續讀,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沒有負擔(不以讀後感等去檢核)。孩子帶回校的,報章也好、雜誌也好、圖畫書甚至是漫畫書也可以,只要沒有色情暴力成份便可。

除此之外,要使英文晨讀成功,老師這位閱讀領航員便要負起示範閱讀樂趣的任務,透過唸讀、朗讀好的文章,帶頭分享閱讀素材,勾引學生進入閱讀世界。老師亦可利用同儕與友伴間的推動力 — 互相推薦好書。若班房內有豐富的英文圖書角,便更方便推行好書介紹等閱讀活動。

晨讀是一個好習慣。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習慣」要成自然,最少要用上六十六天持續每天做才成功。而要使沒有英語閱讀習慣的學生迷上英文圖書,在最佳的環境配合下,我認為至少要五到六個月,每天不斷的累積而成。

如果你孩子的學校有推行英文晨讀,請大家從心底感激校長及老師們的悉心安排,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工程。但話說回來,培養孩子對英文閱讀產生興趣單是老師的責任嗎?「晨讀」再加上「家讀」,才能全方位啟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營造一個豐富的閱讀環境。「學校晨讀十分鐘」 + 「家庭晚讀十分鐘」= 每天二十分鐘的英語閱讀,可不能看小啊!

《晨讀十分鐘》這本書對老師和爸媽們來說確實是一本實用的參考用書和工具書。除了闡述「晨讀十分鐘」的好處,令我歎為觀止的是作者提供的78種實施晨讀的成功策略和具體的操作方法,從如何啟發閱讀興趣,到如何創造閱讀環境,到如何養成閱讀習慣,到如何活用閱讀產生創意思考都一一詳列細解。有了工具書在手,在實行「晨讀」和「家讀」時就更有信心了!於龍年試試落實「晨讀」和「家讀」的計劃吧!


Book Info:

書名:《晨讀十分鐘》
作者:南美英博士
出版: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