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Englis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Englis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讀樂樂 - 與孩子一起學語文

明報Happy PaMa 2015721


執筆寫此稿時,有些不知所措, 因為今次要推介的是我自己寫的書《開燈吧!與孩子踏英語路!》自己推介自己的書,有點不好意思。

兩年前,我已有意慾想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及喜愛的英文故事書,一一跟大家分享。但一直都太忙,沒有時間整理。 終於在老公鼓勵下,一氣呵成, 622,成功出版。

陳惜姿在序中形容我是一個努力的媽媽。其實所有爸媽都是努力的,只是在比拼的洪流中,很䆟易迷失了。  望着那七百位在沙田某補習社前排通宵的爸媽,心想,他們那麼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望子成龍,把心愛的孩子放在補習社,一個冷冰冰的房間,一個嚴厲的導師,一份份操練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的分數比較,結果會製造多少個沒血沒肉的孩子呢?

除了我這個牛牛姨姨,社區中還有很多親子閱讀大推手 菜姨姨,長頸鹿叔叔,怪獸叔叔.... 他們都是我尊敬的前輩。我們都是很努力的一群爸媽,盼望靠着一張嘴,一本書,讓爸媽們認清孩子的真正需要建立更親密的家庭關係。

我在《開燈吧!》第一章中,詳細分享了我推廣親子英語閱讀使命的心路歷程。我是到了人生的下半段,四十多歲,才開始擔起這使命,很明顯見證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話。但又若沒有了前段人生的教學及湊仔經驗,也就沒有我今天的信念。所以只能以感恩的心,繼續往前走了。 

第二章介紹的是一些適合家長及老師的閲讀參考書。只有幾本,但已很夠用了。 跟着的三至六章都是故事書推介 分等級系列故事書,入門故事書,主角系列故事書,童書作家及插畫家推介。希望這些書目推介能在尋找合適孩子閱讀的故事書過程中,幫上爸媽們一點忙吧!

語文從來都是香港父母非常看重的「科目」,無論在小學或中學,中英文都是主科, 計分比重較高。對大部份父母來說,中英文能力只是一個工具去達至求學的目的 -- 升入Band1中學及大學。難怪市場上的文法班,拼音班,寫作班,英文面試班等都是長開長滿。 錢花了,時間用了,效果有多大? 功用絕對是有的,但如果這些班連孩子的學習心也磨滅了,那效果是否也低消了?

我本書的名字是《開燈吧!與孩子踏英語路!》,不是孩子獨個兒去學習,而是父母跟孩子一起去享受歷程。社會福利署剛提出報告,2010-201118歲以下238兒童死亡個案中,死於自殺最多,佔35, 數目比20082009年上升逾三成。年紀最輕的只有10歲。個案中有絶大部份是對前路感到憂慮,而憂慮來自不同的壓力。爸媽們,語文能力是其次,親子關係才是主幹!



Book info:

書名 : 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
作者 : 牛牛姨姨 (何美儀)
出版 : 陸續出版

**各大書局有售,亦可直接聯絡本人購買info@talk.org.hk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何美儀:「窮孩子學好英語,可能嗎?」


「教育現場啟示錄」系列 ()
策劃 趙永佳 何美儀

這系列文章由在香港「教育現場」打拼的不同身份、崗位人士撰寫,希望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帶出香港教育的種種問題,並反思可能出路。

明報星期日生活」2013年12月22日




五年前,我們讓兒子入讀一間屋邨小學。學生大多來自基層家庭,約三分之一的家庭需要接受經濟援助,單親家庭,新來港媽媽家庭,多不勝數。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SEN)也佔了全校學生的四分之一。父母們的學歷大多不高,懂英語的廖廖可數。孩子們普遍的英語能力,不用多說,都是捉襟見肘的那種。

跟不同年級的同學談及他們的英語學習歷程,了解到愈是高年級,他們對英語的態度愈是負面。他們覺得:一、英文跟我沒關係,每天的生活裏除了上英文課和做英文功課外,根本不會亦不需要接觸英文。二、覺得英文課很沉悶,最不喜歡的就是英文科。三、英文默書極可怕,念得焦頭爛額也是不合格。做改正也不會讓我記牢串法。四、閱讀理解練習沒完沒了,又要快又要準,是悶至極點的考試操練堂課和家課。五、英文故事書看不懂,避之則吉,可免則免,愈要寫閱讀報告就愈不想看。總括而言,孩子們就是不喜歡英文,甚至害怕英文。抱着這樣的態度和程度升到中學,大家對他們的英語能力會有多大期望?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局?跟老師們攀談,感受到她們的無奈與無助。誰不知道學習動機要從興趣開始?誰不明白因材施教才可見學習成果?可悲的是她們沒有空間和時間去實踐教育理想,因為她們被壓下一個重要任務——要確保孩子們小三和小六的「全港系統性評估」TSA的成績要達標(即全港平均水平);更要盡量提高學生們升進第一級別(Band 1) 中學的百分率。為求在數年內提高評核分數,明知不斷補課操練都不是在真正培養孩子們的英語興趣與能力,老師們只可捂着良心,每天都要「虐待」孩子。

基層父母對如何學好英文也無計可施,大多把孩子放學後送到就近的補習社,一來可在自己回家前讓孩子完成功課,亦可着補習導師給孩子多做一兩份補充練習。更可悲的是有些爸媽們認為再多一點功課就是令孩子離開電腦遊戲的最好方法。我看到的是一個惡性循環。更多的操練,只會製造更多的厭惡。基層孩子的英語學習路就像一個死胡同。反之,跟大部分中產孩子相像,小兒自小就跟我一起閱讀圖書,聆聽英文故事,觀看英語卡通電影。詞彙、文法、發音都是一點一滴,慢慢滾存過來。中產孩子在父母適效的扶持和豐富的資源下,在小一學習起跑線上已拋離基層孩子十萬九千里,英文能力的階級鴻溝自自然然從最始階段就出現了。

如果孩子們接觸到的英語是枯燥乏味的,不奇怪他們會抗拒。所以必要讓孩子們感受到英語可帶來愉悅的一面。作為家長,沒權亦沒能力左右正規課程的運作。但擁着這個能愉快地從閱讀中學英文的信念,我和家教會的朋友決定在校內推廣親子英文故事共讀。在家長們的協助下,六個月後我們爭取外間基金會支持和家長們的捐贈,在家教會建立了一個小小的有聲英文圖書角,連CD的英文故事書達五百多本。這圖書角於午膳及放學後開放,讓家長和孩子們借還圖書。

硬件有了,第二步就是引導孩子及家長們到有聲圖書角,跟有趣的故事書打個照面。得到圖書館主任的支持,每一班小朋友都有機會在圖書課到有聲圖書角聽聽故事,翻翻圖書,減底對英文圖書的抗拒感。當然,更重要的是讓爸媽們體會孩子的英語困局,明白語言能力要從廣泛閱讀中累積過來。所以我們舉辦分享會及工作坊,鼓勵爸媽們跟孩子一起聆聽及閱讀英文故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爸媽們大都劈頭一句「我不懂英文,怎麼唸?」。為了增強爸媽們的自信心,我們還舉辦「爸媽讀者劇場工作坊」,讓爸媽們大聲朗讀英文劇本,看到、聽到自己的進步。

多管齊下的努力,有聲圖書角的借閱量慢慢遞升。綜合資料後,發覺低年級(一至三年級)的借閱量比高年級的(四至六年級)多很多。高年級的同學確實功課忙得多,但無可置疑他們對英文圖書的抗拒感也大很多。對我們來說,這推動親子共讀的運動已算是成功了第一步。沒有孩子是討厭故事的,很多學術研究亦已證明要學好英語便要多閱讀。閱讀不只是跟文字的接觸,真正的故事書就是色彩、藝術、文化、情感、知識等,共冶一爐的媒介。閱讀能廣闊孩子的視野、認知和體驗,對資源貧乏的基層孩子來說尤為重要。我們的有聲圖書角也引証只要給孩子和父母們足夠的閱讀支援和鼓勵,基層孩子學好英語的機會便可大大提高。

基層孩子要學好英文確是艱難。他們的起步點較低,家長的支援有限,但這個教育制度要求他們進步神速,老師們唯有不斷的拔苗助長,補課、默書、操練。結果,有多少孩子能捱得過去,擁有堅實的語文基礎去應付中學的挑戰?當考試局官員驚訝地列出中學生在公開試中英語能力不濟時,當局有沒有探究原因?官員們有沒有親自到基層學校,嘗嘗兩三日的教學滋味?

在課堂上,可以「閱讀」少一點為TSA而寫的時間表、廣告、通告、書信、明信片,而多閱讀真正的故事書嗎?學校可以提供更多鼓勵和支援給父母在家中進行親子閱讀嗎?香港各大教育學院和教育局可推行更多的故事教學法課程給現任老師和職前老師嗎?教育局可取消那純為測試學生英語應試能力的TSA嗎?公共圖書館可添置多一點有聲英文圖書,甚至建立有聲英文圖書角嗎?香港政府可以像英國政府推動的BookStart,積極推動幼兒閱讀嗎?

曾擔任語言常務委員會主席的田北議員近日在報章也表達了學校正規英文課堂的問題,「『被迫式:聽、講、讀、寫』,是單向的學習英文的知識。….正規課堂難以啟發學習英文的興趣,更差的情況是內容沉悶或艱深,打擊學生對英文的信心,隨時得不償失。」正藉政府將向語文基金注資50億元,滿心期待田議員會建議政府檢視及改善正規課程的教學,萬萬不料他除了建議「盡快落實小班教學,不要有任何英文班超過25人」外,卻提出:「要學生懂得、喜愛運用英文,關鍵是透過非正規課程,啟發幼兒及小學階段提升小朋友對英語的興趣」。又謂:「一直被忽略但必須的英語學習方法是『非正規課程』,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誘導學生利用英文作為工具,開心才是啟發學生學英文的重中之重。」

既然田議員能如此清楚指出主流學校英語教育的問題,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對改革正規課程的教學避而不談?非正規課程,正如我們的有聲圖書角,固然有它的作用,但這都是邊旁的輔助,學生每天面對的英文課堂和數年便要面對的公開評核才是核心嘛!莫非正規課堂在評核的蹂躪下已爛得誰都不敢碰?

在現時的環境下,基層孩子的英語路只是在捱打狀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當中固然有捱出頭來的,但絕大多數都是在陪跑,愈走愈泄氣。醒覺了的爸媽們明白孩子們學好英語,不能只依靠學校了,唯有靠自己跟孩子一起閱讀、一起進步。但在生活的千斤重擔下的基層父母,又有幾個有餘力這樣做?又有誰能拉他們一把,和他們一起培養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建立真正有用的英語基礎?希望政府如果真的巨額注資語文基金,就要用得其所。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故事書替代教科書

明報「童悅讀」11月22日

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父母及老師,對於以故事書作為教科書有何感覺?

Dr. Stephen Krashen是美國知名的第二語言學習研究者,其著作《閱讀的力量》中列舉多項研究結果,闡明「自由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對增進字彙、文法、寫作、口語、聽力等能力都有正面的效果,其效果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好。Dr. Krashen發現,只要是持續的閱讀,拼字、文法、字彙都是可以不教而懂的。

回想三個兒子的英語能力,也是從自由閱讀中培養得來的:我每天必定與他們閱讀英語故事,他們小三、小四時的英語能力在班中已非常突出,所以我認同在學校英語課加插大量閱讀時間。然而,實際上,香港有多少間小學的英語課是以閱讀為重?又有多少間學校會有「以故事替代教科書」的膽量?

其實,教育局在推動以閱讀為英語學習根基花了很大的努力。早在2004年,課程發展處已研製名為「Primary Literacy Programme-Reading(簡稱PLP-R)」的計劃,並在約100間小學為初小學生推行。透過一系列本土原創故事,孩子可接觸不同文體和故事情節。在課堂上,老師以分享閱讀的方法讓孩子建立對英語故事的喜好,增強朗讀的自信心。數年後,計劃更添了寫作部分,讓孩子透過協作學習,嘗試仿作及創意寫作。至於小四至小六,課程發展處已開始了伸延課程,現正在十多間學校試行。

教育局能這樣前瞻性地推行閱讀為主的教學課程,實令人鼓舞(詳情可於教育局網站下載,在主頁「搜尋」鍵入「Primary Literacy Programmes」)。不過,欣慰之餘也擔心,因為PLP-R/W(Reading and Writing)只用去課程的一半時間,那剩餘的一半時間,學校會怎麼善用呢?

有部份學校正採用另外兩套以故事為本的英語教學課程。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早於1999年始便在小學推行以故事為本的「英語教學計劃」。計劃分初小(IELP) 及高小(LLELP)兩階段,課程特點是以不同的教材照顧個別學習差異的學生。另一套是由青田教育設計的「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小一及小二用Magic Box小故事系列,小三至小六則用自行編製的「Ready to Go English Text Types」,材料選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故事。課程的其中一個特點,是要求孩子每天聆聽故事後要朗讀故事作家課。





此三個課程跟Dr. Krashen倡議的「自由閱讀」法當然不同,但如果學校是以閱讀為英語學習的根基,大可採用這類課程,再附加每天的默讀時段,讓孩子自由閱讀,為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奠下良好基礎,相信效果也異曲同工。





Book Info:
書名: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The Power of Reading -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作者:Stephen D. Krashen
出版:心理出版社
內容:作者以此書提倡「自由自主閱讀」,從學術研究結果中展示閱讀與增進語文程度(書中所謂的「識字力」)的關係。全書分成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引證「自由自主閱讀」,可全方位提升識字力;第二部分提供提升閱讀興趣的因素;第三部分則探討閱讀與寫作能力、看電視,及學習第二語言之間的關係。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邊聽邊讀邊親子

 何美儀
原文刋於明報「教得樂」版九月二

在剛過去的暑假,我誠惶誠恐地邀請老三學校的八個家庭參加為期六星期的「親子英語CD故事齊齊聽」計劃。每個家庭均可到學校的「發聲圖書館」借閱連CD的故事書回家。計劃的首要目的是鼓勵親子共讀,並希望藉聆聽CD,幫助小朋友衝破對英文故事書的抗拒。在這裡把令人雀躍的成果及啟示跟大家分享。

先說參加此計劃的家庭的背景。參加的小朋友由讀K2到四年級的男女同學都有,不過大都沒有閱讀英文圖書的習慣,認為英文故事沒趣,艱深難明。參加的爸爸媽媽亦大多沒有跟小朋友朗讀英文故事,不是認為自己的發音不準,沒有信心朗讀,就是不知道讀甚麼故事書才適合。

計劃最令我欣喜萬分的,莫過於在親眼看到小朋友選圖書時的轉變 — 由開始的半推半就,到後期的自動自覺。這個試點計劃給了我莫大的啟示:

(一) 孩子年紀愈小,愈容易成功培養好聆聽CD讀故事的習慣。
(二) 孩子邊聽CD,邊利用書中圖畫幫助他們明白故事內容,使閱讀變得有趣愉快。
(三) 發聲圖書讓孩子覺得有人陪伴著他閱讀,有人朗讀故事給他聽。
(四)  爸爸媽媽跟孩子一同聽故事,增進彼此感情之餘,自己也學到不少英語。
(五) 就算爸媽不諳英語,只要有發聲圖書,也能和孩子共同享受閱讀英語故事的樂趣。

我家的老大自小說話不清,三歲都未能說到一句完整句子。但聆聽CD故事是他睡前必做七件事的其中一件;老三出生的那天,當時只有七歲的他到醫院探望我時送了我一個大驚喜 — 大聲唸了一個長達3分鐘的英文故事給我聽,而且唸得抑揚頓挫,跟CD裡的地道英語不遑多讓。有待產媽媽還好奇地問我是不是有請外籍老師補習呢!

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最先是學會「聽」和「講」,然後由學會一個字或詞的意思,再慢慢學會一整句句子的意思,最後才發展「讀」和「寫」的能力。所以孩子要多聆聽,多朗讀,打好基礎,才能讀得一口流利英語。最近翻閱韋惠英編著的《少就是多,淺入深出》一書,發現原來她把「多聆聽、多朗讀」的英語學習法在學校實踐在一所普通的津貼小學。她所教的學生,從小一到小六,堂課家課都離不開故事聆聽和朗讀。學生和家長們都表示很喜歡這樣有趣的英語課,對英語充滿自信。

雖說知道聆聽CD的重要性,但市場上附帶CD的英文故事書實在不太多。較受孩子歡迎的有牛津大學出版社的”Oxford Reading Tree” (ORT) 系列叢書。ORT有很多吸引孩子的地方,從第一階段開始,到第九階段,每一個故事都圍繞著小男孩Kipper一家,他的同學和愛犬Floppy的生活而寫成,階級愈高,故事情節就愈豐富刺激。在「故事齊齊聽」計劃中,最受學生歡迎的就是ORT,他們真的在追看Kipper的生活啊!而孩子每完成一個階段的閱讀都很有成功感,覺得自己升級了。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從第一階段開始聆聽故事,到第九階段,他就已經聽了約200個故事了!這是何等龐大的英語輸入量!雖然在公共圖書館也找到ORT的系列書,但可惜沒有CD附帶,要的話就要自行掏腰包到「青田教育中心」購買。

與孩子一起共聽共讀故事,可以增加大家聊天的材料,又可增進彼此的感情。來,與孩子輕輕鬆鬆地齊齊聽、齊齊讀英語故事!





書名: 《少就是多 淺入深出》青田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實踐與反思
編著:  韋惠英

《少就是多 淺入深出》是一本探究英語學習困難成因和提出有效可行方法的著作。在甲部份「實踐與反思」,作者分享自己在一津貼小學六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以實例明確列出英語教學的原則和理念,包括聆聽及朗讀故事、拼音及語法學習、閱讀與寫作的互動。乙部份「啟發與引證」包含不同人仕如黄震遐醫生、程介明教授等對英語學習的看法。





書名: Oxford Reading Tree故事系列
作者: Roderick Hunt
插畫家: Alex Brychta

ORT全系列共分16個階段(Stages),由學齡前的沒字書,遞增到中學程度的插圖篇章小說(第1至9階段附有CD)。亦有親子閱讀錦囊提供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閱讀,有策略地與孩子討論故事,啟發思維。故事幽默有趣、貼近兒童的生活體驗,至第五個階段主角Kipper發現了一條魔術鑰匙,故事由此進入幻想、魔幻、歷奇世界,故事文字亦漸多,句型漸複雜。第9階段還有科幻、歷史、神話故事。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

何美儀
原文刋於明報「教得樂」版九月十二日

「英語焦慮症」已擴散至亞洲各地!中國、台灣、香港的家長們對針對幼兒甚至是0歲寶寶的英語課程及教材都趨之若鶩,身邊也有不少媽媽朋友花了近五萬元買了一套內容非常豐富的英語學習套。便宜一點的教材,如字咭(flash cards) 、電腦軟件、DVD等也亦充斥著整個英語教材市場,產品種類多得把愛子心切的爸爸媽媽搞得團團轉。

在《教養大震撼》(Nurture Shock)一書中提到,多位學者在語言學習的研究中有幾項發人深省的發現。第一,嬰幼兒是需要真人講話才能學習語言的。那些英語學習DVD中如有太多與畫面不搭配的旁白,對嬰幼兒來說只是毫無意義的噪音。第二,父母與嬰幼兒愈多語言互動,寶寶的詞彙量就愈高。第三,贏在起跑點,並不表示長久下來能保持優勢。詞庫的擴大是必須日久天長的。研究發現,就算寶寶的語言能力在開始時落後也不用怕,就算是到五歲、七歲,只要有足夠的語言刺激,三年內言語能力就可以趕上。

我們的孩子既要學好母語中文,又要學好外語英文,對孩子、對爸爸媽媽都不容易。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最能幫助孩子在英語的跑線上起跑,繼而持續地跑下去,不是看DVD,不是認生字咭,而是爸媽恆常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看、一起讀 即是「親子閱讀」。

其實孩子天生就愛聽故事,但要孩子愛上讀故事,尤其是英語故事,就需要爸媽們持續的支持與鼓勵,引領他們進入書中奇妙世界,才能成事。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Tim Trelease在《朗讀手冊》(The Read-aloud Handbook)上引用大量的研究明確地說明,給孩子朗讀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因素。畢竟很多時候,學校的學習經歷都是乏味的、沒趣的、具威脅性的;但朗讀能讓孩子把書本和愉快劃上等號,尤其是由至愛的爸媽大聲朗讀,孩子就更能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我家的三個男孩子都是在我每晚的朗讀中成長。老大和老二到九歲左右已可以自己默讀較長的英文故事書,但他們到十一、二歲時,偶爾還會要求我朗讀他們心愛的童書。原來,他們坐在我身旁,聽著故事,看著圖書,就是他們最甜美的童年回憶。雖然那時我還有全職工作,即使回到家已很疲累,但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都一定要抽時間。如果爸媽們也認同閱讀的重要性,又希望「一箭雙鵰」,建立與子女的親密關係,就要盡早開始「親子閱讀」了。

研究指出,9歲前孩子是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9歲後的孩子就要用閱讀來學習(read to learn)。由此可見,9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分界線。如能在孩子9歲前就養成良好的中英文閱讀習慣,裝備適當的閱讀策略,孩子們就自能順暢地應付高小及初中的課程要求。

文章中提及書籍簡介,網誌上有詳細介紹:



Book Title: Nurture 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Author: Po Bronson & Ashley Merryman  波.布朗森、艾許麗.梅里曼

Nurtureshock》徹底顛覆了父母心中根深蒂固的育兒觀念。甫出版,就轟動全美國教育界、家長圈,登上2009年底三十幾處好書榜,獲獎無數。作者除了引用近百位頂尖學者的研究,還加插了許多作者自己育兒經驗、實驗過程中小孩子的反應,以及其他和小朋友有關的故事。讀起來具震撼性之外,也兼具趣味性。全書共十章,涵蓋的主題很廣 — 自信、睡眠、說謊、智力、手足衝突、青少年叛逆、自制力、攻擊性、感恩心、語言學習、族群,都各有專章討論。 (詳細介紹)

Book Title: The Read-Aloud Handbook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
Author: Tim Trelease吉姆崔利斯


Read-aloud Handbook》於1979年初版被美國數十所教育院校選為教材是一本切實有限的閱讀指導書。作者透過豐富、具體的案例,指出父母和老師可如何培養孩子對閱讀的渴望,讓孩子成為終身的愛書人。全書共八章,詳盡地解說朗讀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家庭和學校圖書館的建立,以及如何對待兒童迷戀電腦及電視。 (詳細介紹)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The Read-Aloud Handbook” 《朗讀手冊》


閱讀有什麼好處?相信我們可以搬出一大堆“標準答案”
    閱讀可以讓人變聰明
    閱讀可以開拓視野
    閱讀可以培養氣質
    閱讀可以洗滌靈魂….




Jim Trelease. 2006. The Read-Aloud Handbook: Sixth Edition. New York: Penguin

《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
作者:(美)崔利斯 著,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
內地版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台版出版社:天衛文化



大部份學校都致力推行閱讀獎勵計劃,父母也不厭其煩地催促孩子看書。但平心而論,喜愛閱讀而又每天閱讀的孩子在香港,是大部份,還是小部份?如果孩子閱讀只是為了拿甚麼獎勵計劃證書或禮物,那孩子並不算是真正渴望閱讀,享受閱讀。確實,香港是一個考試主導的社會,雖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但現實卻是這樣,結果孩子大部份時間都花在沉悶的工作紙、練習本和模擬試卷上,對閱讀就更加「敬而遠之」。

《朗讀手冊》的作者就用一系列的研究數據及成長個案,在書的上半部份向家長和老師說明「閱讀價值」。書的下半部份,則指出了切實可行的推廣閱讀的方法  --每天朗讀給孩子。我看的是第五次修定版,全書共八章,並在附錄中詳列朗讀者自供父母及老師參考。(2011年的第六版會有些許不同)

第一章  為什麼要朗讀
第二章  何時開始朗讀
第三章  朗讀的階段
第四章  朗讀要領與朗讀禁忌
第五章  持續默讀:朗讀的最佳拍檔
第六章圖書館  家庭的、學校的和公立的
第七章  從歐普拉、哈利•波特和因特網上學到的啟示
第八章  電視

讀者在各章中都可找到自己心底裡對閱讀的提問。如:

 -怎樣的書才算是好的朗讀教材?
-如果讓孩子隨心所欲地看任何書,但沒有任何考核,結果會怎樣?
-規定孩子看書,最後會不會讓他們興趣全無?
-有必要讓學生每次看完書後都寫讀書報告嗎?
-如何在書籍和電腦之間取得平衡?
-字幕對小孩子的閱讀能力有幫助嗎?

作者還在書中各處提供大量有關閱讀的資訊,如閱讀網站,書店清單等。總括來說,就如俞國良教授在序言中所說,「《朗讀手冊》就是這樣一本培養孩子對讀書的渴望,使他們熱愛讀書、樂於讀書、迷戀讀書的指導手冊。」

「如果您身為人師,那麼該書將幫助您通過師生共讀的簡單活動,與學生一起探索人生和自然的奧秘,得到事半功倍的精神效益。」

「如果您為人父母,該書涉及到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問題,讓您總能找到為您孩子量身定做的那一部分。每天拿出一刻鐘,與孩子共讀,孩子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您身為一校之長,能給予孩子的除了良師、書籍與教室之外,還有什麼比創造出愛讀書的校園環境更讓人倍感自豪的?」

「如果您身為兒童或教育工作者,本書將幫助您更有的放矢地給予孩子和家長切實有效的讀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