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童悅讀」2014年2月11日
小的蝸牛 大世界
有一隻小小的蝸牛,住在海邊的石頭縫。每天凝望着浩瀚的海洋,恨不得能像漁船一樣,揚帆出海,闖盪一番,遂在石頭上留下「希望能搭順風車」的字句。終於一個潮漲的晚上,座頭鯨哼着歌,邀請小蝸牛跟牠遨遊四方。歡喜若狂的小蝸牛掛在座頭鯨的尾巴上,看過冰山、火山、海灘、巨浪……欣賞着大自然的千變萬化。
可是,一天,座頭鯨迷路了,擱淺在海灘上。小蝸牛使盡力氣一步一步,爬到一所學校的教室,在黑板上用尾巴寫下﹕「救救鯨魚」。孩子和消防員趕緊跑到海灘,同心合力,不停向鯨魚灑水,直到潮漲了,鯨魚游回大海,好不驚險。最後,牠們游回小蝸牛的家,娓娓道出所見所聞和歷險故事。其他小蝸牛聽得津津有味,全都為之所動,紛紛爬上鯨魚尾巴。難得座頭鯨不怕麻煩,載着成群新朋友,又再出海闖天下去。
The Snail and the Whale是一個令孩子心癢癢的故事。文字量雖不多,但用詞適合高小孩子閱讀。從小蝸牛爬上鯨魚的一刻,孩子便開始期待牠會遇到什麼人,經歷什麼事。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自自然然一頁一頁地翻着圖書,腦海中又會編起一個個不同的小故事。
父母總期望孩子能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文化,學校、旅行社都大搞遊學團,令人覺得若然孩子不曾離開過香港就見識膚淺了。更奇怪的是那些遊學團的招徠口號﹕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自理能力……真的一、兩星期便能做到嗎?
我不是抹殺遊學的作用,只是搞不通香港心中的「教育」是什麼。一方面,學校着重單一化的訓練——學術成績為主幹、升進一等中學和大學是求學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孩子像小蝸牛一樣對世界好奇之餘,還能獨立面對人生。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鼓勵孩子探究的精神嗎?有給孩子機會學習考試以外的生活技能嗎?
台灣《親子天下》雜誌第52期的專題是「不一樣的學校」,台灣將立法讓另類學習經驗能於「公立學校」實踐,讓另類學校能平價及普及,如此家長便有更大的教育選擇權。很羨慕呀!若然真的要孩子像小蝸牛般放眼世界,何不先來改革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歷程?懇請官員們加把勁,讓考試不再主導教學(讓學習多樣化)。不然,家長和孩子只如窩在石縫中的小蝸牛一樣,什麼獨立思維,自我學習能力都是做夢而已!
書名﹕The Snail and the Whale(隨書附有CD)
作者﹕Julia Donaldson
插畫﹕Axel Scheffler
出版﹕Macmillan Children's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