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送給孩子又溫馨又實用的聖誕禮物


青田教育中心邀請您蒞臨門市,揀選一份能與孩子共創溫馨回憶的聖誕禮物。


教育,從小開始、從家出發 ! 爸爸媽媽每天跟孩子沉浸在兒歌和故事十分鐘,一邊享受親子時段的幸福,一邊在歡樂中建構語文基礎,一舉兩得!


大家都知道2011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的研究結果嗎? 孩子從出生至初小階段的親子閱讀,是會正面地影響到孩子在15歲時的閱讀成績表現!(詳情請參閱 www.oecd-library.org/content/book/9789264176232-en )


青田聖誕大優惠, 快來挑選中/英文圖書,給孩子作為聖誕禮物 !


日期 : 12月4日 (星期五) 至 12月24日 (星期四)時間 : 星期一 至 五 上午9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 上午9時至下午1時           星期日 及 公眾假期休息地點 : 九龍荔枝角青山道696號時采中心1樓1室           (港鐵荔枝角站C出口步行2分鐘)查詢電話 : 2304 0355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明報 星期日生活 20151122

體驗學習 傳統學科 如何兼得
何美儀

近日城中熱烈討論TSA,跟我們「優學體驗」也大有關係。團隊中有四位剛完成小六的孩子,已經歷了兩次的TSA;另外兩立升小五,也完成了小三的TSA。他們滿以為今年可擺脫TSA的魔掌。殊不知,計劃一開始他們就要跟TSA正正打個照面!

為了量度孩子們在體驗學習過程中,中英數能力的進展,我們讓孩子在計劃一開始以TSA試卷做測量,到明年六月計劃會再做一次。教局缺課組同事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因TSA的題目確實是經過專家考究,無可置疑,是教育局會全然接受的考核。然而,當我們宣佈大家要做TSA試卷時,孩子們頓時大喊「NO!」「又做?」「唔想再做呀!」。可以想像在真正的教育現場,TSA把孩子們折磨得如何體無完膚!這也正好說明,如果是沒有操練的TSA其實也是量度孩子們某些(當然不是全部)能力的工具,不過現時操練在小學已蔓延到小一、小二,就的確是TSA已經異化的証據。

有朋友問,讓孩子經歷體驗式學習,會忽視傳統學科(中、英、數)的學習嗎?其實,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式學習也可把中、英、數完全混合於學習歷程中,美國的眾多體驗學校就是很完美的呈現。「優學體驗」計劃只得十個月時間,未能做到百分百的融合。孩子們於明年九月便要回到主流學校學習,要確保他們能順利過渡,同樣是我們目標之一。

辦法總比問題多,正向教育就是要積極面對困難。當進入主題學習時,我們會讓孩子們自己蒐集資料、閱讀、分析,並篩選資料。約訪談、做記錄,也是孩子的工作。完成後的成果報告、反思、欣賞與改善之處,也要求孩子自己主動做好。所以,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學習機會理應不少的。孩子們剛以長洲作主題學習試點,未來會跟大家詳談「長洲之旅」的發現。

除此之外,我們特意加插了三項「活動」,以維持孩子的基本能力。第一、我們鼓勵孩子多閱讀,每天帶備故事書,盡量在不同時段加插自由靜讀時間。孩子們亦可交換心愛圖書,彼此鼓勵。計劃開始至今已兩個月,不出我所料,孩子們是會悠然自得地游走於不同中文圖書之間。但英文圖書,就完全欠奉。

英文方面,唯有靠第二個方法。因應孩子的英文能力,他們需要購買一套(適合個別能力的)英文學習套。該學習套是以故事為閱讀主幹,附以閱讀前後的詞及理解練習,還有聆聽訓練及故事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套附有聆聽光碟。我要求孩子每星期閱讀一個故事,把故事聆聽最少三次,然後朗讀給爸爸媽媽和我(語文導師)聽。他們創作的故事我也會欣賞,並給予有限度的修改。我希望他們的語文學習,是快樂的,有成功感的。文章有過多的批改,對他們而言,根本學不到,亦挫敗太大了。

聆聽及朗讀,我堅持孩子要做到。自己以前是英文老師,就是發現香港孩子的英文聆聽輸入得太少了。日常在課堂上作的聆聽,就是為了做練習,選答案而已。真真正正去聽故事,讓英文的發音及語調自然融入耳朶中,繼而有自信地大聲朗讀出來,不是學習外語的基本功嗎?多年前風麾一時的廣告金句﹕「三個月內學好外語」,正是透過聽和朗讀而成的。我們亦相信,如果孩子聽到自己美麗的朗讀,也會更有自信地克服寫作的困難。輸出,是學習語言成果的呈現。

第三,就是寫作了。對孩子們而言,寫作是一項難度極高的工作。我們要求孩子每星期做畫冊和做周記。做畫冊的過程,孩子蠻享受的。他們自己挑選相片,然後為每幅相片記下點滴留言。一邊看着相片、一邊回憶自己獨特的體驗,感覺非常良好啊!但到寫周記,就如當苦差一樣。記敍加感受,不是孩子在學校也常要做的嗎?為什麼他們會叫苦連天?東躲西躲的,期望我會放過他們?強迫他們,也是沒用的。唯有循循善誘,容許他們自由決定自己要寫多少。不過,相信以後還是要再考量,如何讓孩子願意(都不敢說愛上了)寫作才是。

上星期,我們家長聚首一堂,就孩子的學習,做了分享。很高興,大家都說看到孩子在生活態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正面轉變。一步一步來,爸媽都相互鼓勵。品格培養比中英數能力來得更重要,這是大家都認同的。誠然,對於一年回歸主流的憂慮,大家都不敢怠慢。結果,大家還是要做回一點點的主流家長角色——跟孩子訂時間表,請孩子自訂目標,每星期要完成的中、英文閱讀和數學練習。唉!優學體驗可以延長多一年嗎?


香港的教育,實在令人喘不過氣來,六年的壓迫後,孩子動力沒了,創意也沒了。優學一年,讓孩子優養生息,重新注入衝勁與活力,重燃腦袋中的小點子,原來不是香港獨有。在近期的親子天下雜誌讀到,波蘭原來也有近似小學畢業生Gap Year的計劃,作為一個中、小學間的整固與過渡,在全國的主流學校中推行。嘩!豈不快哉!現在升中的適應問題這麼嚴重,香港教育局會否也會考慮把Gap Year列入正規課程之中呢?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退一步,海闊天空

文:趙永佳、何美儀明報「星期日生活」2015913(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八月底跟教育局缺課組會面後,近日收到信件,希望我們盡快讓老三回校上課。在會面時,官員的友善和耐心聆聽令我們誤以為教育局最關注的是學習形式而不是「執法」。在此我們必須向大家澄清這美麗的誤會﹕教育局認為在九年免費教育的基礎下,孩子是應該在正規學校上課,學習德、智、體、群、美。我們不感驚訝,因為確保孩子的教育權利是他們的職責,我們亦從信中體會到官員跟父母一樣,都希望孩子有全方位的學習機會,在學術、體能、社交能力等各方面都可全面發展。

我們打從心裏認同教育局所指,學校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去孕育孩子的成長。一個有規劃的課程及課後活動、一群擁有專業資格及實際經驗的老師、社工、甚至教育心理學家,都是學校珍貴的資源。所以,如果老三能愉快地、積極地、善用這些學校資源,那就好了!我們現在選擇的,只是一年的休學,待老三的自信心及基本能力增強後,便會回到常規學校,繼續學習。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俗語謂﹕「有頭髮,誰會想做癩痢?」休學實在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若我們肯定老三能跟大部分孩子一樣,有能力面對升上中學的轉變及要求,我們必然會讓他在「正規」路上前行。教育局官員最了解的,是體制、措施、資源及支援機制。但每一個孩子的狀况、需要、經歷,學習步伐都是獨特的。畢竟最了解孩子的,還是父母。我們很清楚看到老三的膽怯、退縮,詞不達意,實實在在是主流眼中的「未達標」。再加上他四年級時因功課壓力而弄致多個月上學便頭痛的經歷,我們打從心底裏害怕,在新環境和壓力下,他會重蹈覆轍的。與其硬把個「勇」字貼在心口,不如腳踏實地,先奠好根基。

近幾年官方「輟學」(或長期缺課)數字相當「穩定」,大約每年都有1600多人(只統計6-15歲學生),其中絕大多數是初中學生(2010/11數字約四分之三)。初中學生「輟學率」估算為每千人約有6.3位輟學,而其中大部分又為中一、二同學,這充分說明初中同學的適應問題不容忽視。從報章得悉開學一個月內,已有三名中一學生跳樓輕生!原因不太清楚,但我們不希望老三會是第四個同學,以消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我們明白,生在香港的小孩命苦,如果留在主流教育系統,壓力是逃不了(其中主因是大學之門太窄)。我們卑微的要求只是能讓他喘一口氣、調整心態、做好「補底」工夫,方才再上路,而不是要他逃避(事實上也逃不了)。學習能力差異的老問題,學校、老師、家長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只是就我們對小孩的理解,嘗試在體制以外為自己的孩子找一條活路!我們「優學體驗年」的目的,絕不是倡議家長脫離體制、跳離校園。我們亦認為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休學一年。但在這學習馬拉松跑道上,總有人是喘不過氣來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抽筋了,還硬要他跑下去嗎?休息、是為了走更長、更遠的路呀。

曾有朋友說,現在學校已加插了很多活動來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擴闊他們的視野。同意!境外交流、社會體驗、參觀、比賽……形形色色的大小活動,為學校生活帶來不少生機。體驗,絕對是有的。但對於老三這種自信心低及學習能力弱的孩子來說,這些「體驗活動」的力度和深度都未必能轉化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忘記,除了這些「體驗活動」,孩子還要面對排山倒海的預習、家課、測驗,初中同學更要面對學習模式的改變和要求水平的飛躍。艱苦得來的正向思維,很容易一下子便被蓋過。所以,現在我們做的,是預防的工作,而不是補救的行動。

老三休學後現正面轉變

老三在休學一個月期間,我們已察覺到一些正面轉變了。由於每天的集合地點也不同,他要先計劃好港鐵行程,並要預算出門時間,以免遲到。他從開始時的不知所措和不懂計劃時間,到現在的悠然自得,輕鬆出門,已是一大進步。有一次的集合地點是荔枝角港鐵站,我們家住大埔,他說要試走一條新路線──搭東鐵線至紅磡,轉西鐵至美孚,再轉荃灣線至荔枝角。這豈不是轉了一個大圈才到目的地?問他因由,他說九龍塘站轉觀塘線實在太擠迫,太可怕了。既然自己懂得轉車,又有足夠時間,何不試新行程?這個孩子能有勇氣嘗試,亦有自己的計劃和因由,我兩老真的非常欣賞他啊!

這個月生命導師帶了他們到香港各處(例如:同德大押、舊中環街市、三棟屋等),了解什麼是歷史建築。過程中,他了解到歷史建築原來有三個級別的。以前上常識課,這些知識都只是紙上文字,考試過後便會忘得一乾二淨。上星期,我家到了龍躍頭一趟,途經老圍時,老三竟然突然叫我煞停車,急忙拿出電話,嚷着要為歷史建築拍照,還問是不是三級歷史建築物。嘩!那樣的求學求知心,真的讓我們很欣慰呀!

只要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令他們懂得欣賞自己的能力,孩子的學習路便會順暢了。老三昨天跟我們的鄰居這樣分享﹕「今年我是在天堂,明年我便要回地獄去。」唉!我們當然不同意每一所學校都是地獄,認識的大部分老師都在教育現埸努力為他們的學生打拼,但孩子的感覺、情緒都是很真實的。現在唯有努力為他打強心針吧!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休學 = 悠長假期?


文 ﹕趙永佳 何美儀
明報星期日生活9月27日
(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Gap Explorer)

決定讓孩子休學一年後,我們立刻要處理的就是跟學校和教育局溝通。老三一早已被一所直資中學取錄了,於是我們便向校長申請休學一年,即老三將延至2016年9月才入讀中一。校方跟我倆了解後,非常支持我們的選擇,但礙於教育局的電腦學生資料系統沒有「休學」一項的輸入選擇,校方唯有口頭承諾預留明年學位給老三,而我們則提交退學信,明年再入紙申請,讓校方好辦事。

教育局方面,我們主動向缺課個案專責小組負責人提交老三的資料,並在電郵中詳述老三休學的需要。負責我們這個個案的督學於一星期後聯絡我們,約見全家,很有效率啊!

那次的會面歷時兩小時。督學對休學體驗的目的及學習內容,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很高興聽到督學說教育局最關注的,是無論是通過什麼形式的學習,孩子有沒有確實的全面教育機會,而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所謂「執法」(即頒發「入學令」)。由於孩子一年後便會返回主流學校,督學亦非常關心在計劃中如何評核孩子的進步,及如何幫助孩子適應主流的教學模式。教局人員的態度,令我們深深感受到,大家都是同樣關心孩子們如何學習,所以更決心要在計劃內容的設計上多花一點心思,不會讓一年的休學,變成只是悠長的假期。

我們期望這寶貴的休學一年的時間是優質學習的體驗歷程。一直以來,我們跟各路英雄商談,包括生命導師、教育學者、心理學家,期盼為計劃奠定清晰有效的品格目標。我們最終以三個目標為依歸﹕(一)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領袖——定立目標,規劃時間,培養孩子獨立處事能力;(二)讓孩子成為團體協作伙伴——培養孩子溝通、協作能力,了解自己,理解別人;(三)讓孩子擁有健康平衡的身體——培養孩子注意飲食及睡眠,並鍛煉身體及耐力。

香港主流小學以考試及升中為目標,學習多是「紙上談兵」,就連應該是最生活化的常識課,都是要求孩子生硬死吞課本內容,考試時把強記下來的資料倒背到考卷上便了事。再加上TSA的操練,在學校的學習已變得異常乏味。老三就常投訴上課沉悶,最盼望的只有體育課!唯一讓他渴望回學校的誘因,其實只剩下可愛的同學們和足球隊。

進入計劃設計階段時,我們反覆思量,怎樣才能挽回孩子的學習動機?只有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使他們繼續前進。這就要從學習課題入手了,一方面要切合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亦要讓孩子近距離認識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社會。例如,計劃首月份的重點活動,就是讓他們走訪香港各社區,發掘它們的特色和趣點。這點,其實也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所提出的「生成」或「萌發」課程(emergent curriculum) 的道理,提醒教育者要呼應孩子對生活的需要與興趣,而共構課程。

其次,除了學什麼,還有如何學。我們相信老三的學習狀况跟大部分的男孩子很相近。女孩子還好一點,專注力較高,要老三他們這些大男孩天天坐在班房裏「聽課」,實在很煎熬。而始終這種「你講我聽」的學習模式無論對男孩、女孩而言,效用其實都不大。Benjamin Frankin這樣說﹕「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 」 荀子也有類似的說法:「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優學體驗年」,正正就是要他們親身體驗,用自己的五官和身體去探索,提問,解難,尋求答案。所以,我們必須讓孩子走進社區及大自然。是啊!比起通過教科書,這種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歷程確實要花多很多時間,但我們深信這樣才能學得通,學得深。步伐慢下來,不同能力的孩子就會有機會學習和發揮。

還有,我們不會忘記,中英數的基本訓練還是應該要有。我們認為每星期一天,孩子「坐定定」閱讀中英文故事及做練習是可取之道,因我倆覺得比起硬崩崩的資訊類閱讀材料,故事更能帶出孩子的想像力及創意。再者,計劃中的主題探索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聽、說、讀、寫的練習,並有機地結合人文或科學素養的滲透。我們期望,通過這種綜合式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能夠提升孩子的知識整合能力,協助他們學會如何多角度地解决問題。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所「體驗學習學校」,那該多好!很可惜,這太妙想天開了。我們還是要準備老三一年後回到主流學校去。不過,我們有信心,老三的身、心、靈,屆時必定比現在強,對於自己的強項他會加以肯定,對於弱項亦會坦然面對並盡量克服,一定能夠應付主流教育的挑戰。
我們愈想就愈興奮!生命導師常說,要慢慢地學那麼多,休學只得一年,可能時間不足夠啊!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休學優學:孩子慢慢來踏上「優學」路

文﹕趙永佳  何美儀


明報星期日生活913


(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Gap Explorer)


我家老三剛慶祝了十二歲生日,原來今年要升中,但我們作了一個相當「破格」的決定,就是要讓他休學一年,「在家自學」,明年方才回學校復課。

首先要解釋的,當然是「為什麼」?究竟為什麼我們要讓老三向學校請一年假?是否就是讓他放一個悠長的「真假期」?

我們有三個孩子,都是男的。作為老么,他在家中都被當作小孩看待,他自己也覺得自己好像很小。他長得胖胖的,有點「baby fat」,個性率直、友善,有時候真的是有點「天真可愛」。

讀幼稚園時,他的呼吸道出了點問題,喉管有地方發脹,所以呼吸不暢順,造成腦部有點輕微缺氧。醫生說他的腦部發展可能會比人慢,動了手術後應該可以慢慢追上來。

為了可以讓他慢慢追上來,我們為他選了一家每級只有三十人左右的屋邨小學。當時我們的「逆向思維」是,這種「一個也不能少」的學校,應能夠關愛、包容能力有差異的同學,再加上那間學校的校長,在教育界當時是少有名氣的「愛心」校長,也有新思維,於是我們就打算讓他在那裏先把小學念完。

後來「好景不常」,原來校長跳槽,新校長大改學校的辦學路線,無論功課量,學術水平的要求,都大大提高。再加上大批資深老師辭職,我們就覺得「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走為上著,於是在小四決定轉校。

當時我們的「如意算盤」也是在主流學校中間「淘寶」,再找一間沒有名氣但以關愛出名的屋邨小學。不過,轉了過去之後才發覺新學校在教學方法上非常傳統。不但功課量大,注重測考(又是TSA的錯!),而且在我們看來也太重視紀律與服從。到下學期開始,老三每天返抵學校前都會開始喊頭痛,差不多每天的首堂都會在醫療室渡過。老媽企圖和老師溝通如何為他減壓,但都不得要領。我們覺得讓老三繼續捱下去,精神狀況只會每況愈下,唯有再找另一間可以讓他慢慢走的小學。

後來經過幾個月的資料搜集,找到一家有朋友的孩子在讀高小的學校,多番打聽證實是壓力較輕的,我們就實行「孟母三遷」,把老三轉到第三間小學。

這個小學名符其實,不但功課量較輕,而且老師在各方面的處理上,都比較寬鬆,老三轉校後適應得很好。這小學比較重視足球隊,從外面請了職業教練,後來老三加入了球隊,在小五已是球隊的MVP之一,連續兩年協助球隊奪得分區校際比賽亞軍(兩次也僅僅是射十二碼敗陣)。對男孩子來說,在運動場上的成就,往往比功課上更重要,因此雖然他的成績一直都只是全級的中流,但他的校園生活卻非常恰意。

由老三的「教育史」,大家應該明白我們不是那些害怕「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事實上,他的起跑已比別人慢,我們明白欲速不達。對他來說,學習會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在為他找尋中學的過程中,我們更了解教育現場的嚴峻。現在中學的要求,正正是他最弱的地方!

首先是文憑試的「死亡之卷」——中文科。要在主流系統「混過去」,學生必需要能在四科必修科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其中對他這類男孩子來說,偏偏中文就是他的弱項,而現在小學與中學的要求,尤要是在文言文,就已經是大有距離。有校長朋友說得一針見血,指現在的中文科,考的是學生的腦筋轉得夠不夠快,而不單是語文的運用,而老三偏偏就是有點慢,活脫的還是「小學雞」。

另外,我們在面試過程中,發現較好的學校都比較強調口語表達能力。剛巧老三這方面也是很弱。在面試中,往往要求同學們以小組形式討論時事問題。我們一向留意到他的口語,尤其是中文表達能力較弱,卻覺得來日方長,將來再算。但在面試中,我們卻發覺其他小朋友不知道是否久經「面試特訓班」訓練,都有大將之風,而且熟悉時事,能夠以「對這問題,我有三點看法,第一,……」或「我很同意這位同學的看法,不過,……」來開始討論。相比之下,老三只是一個結結巴巴的小屁孩,甚至我們回想自己小時候,應該到了高中也未必能這樣進行小組討論。後來一想,這不正正就是高中通識科的要求嗎?我們明白,從中一就開始準備同學,無可厚非,而且也的確有不少聰明的小朋友能做到,就算老三做不到,我們也不能說要求不合理。

不過,我們也明白,在公開試和其他家長的壓力下,本地學校在照顧能力差異問題上,的確是「綁手綁腳」。學校不能等「孩子」長大,他們只能要求每一位小朋友在入中學前都已經有一定能力。而老師的工作量之大,也不容許他們對每一個學生都作「差別」處理。

那我們應怎樣做呢?硬把自信不足,能力不逮的老三推進中學,跟推他入火爐沒兩樣。留級嗎?根本就行不通!最近,我們認識了一批「在家自學」的朋友,感受到他們的孩子是如何在愉快,與沒有壓力下長大與學習。我們沒有信心可以長期和老三「在家自學」,也覺得學校的種種社會情境還是對他的成長會有幫助。因此,我們想到了在大學生或中學畢業生中間流行的Gap Year概念。既然哈佛大學也可以在錄取同學的通知中,鼓勵他們休學一年,體驗生活,為什麼小學畢業生不可以也「依樣葫蘆」也來gap一下?

我們期望的gap year,不是單純去“hea”或玩一年,這是有計劃地好好裝備老三自己的一年──語文能力、解難能力、自省能力、獨立處事能力,群體協作能力。如果這一年的歷練能擴闊他的視野,增強他的自信心,這一年絕對不會是浪費啊!比同齡的朋友晚一年畢業,又何妨?他並沒有損失甚麼呀!

跟着我們就和其他教育界朋友討論,再聯絡一些有差不多年紀孩子的家長朋友,最後就決定將老三和幾位其他小朋友糾合在一起,用一年時間,「優化學習、體驗生命」。希望以一些形式上很另類,但理念上很主流的學習經歷,讓他們能整固、提高、深化小學階段所學,然後一年後再回歸校園面對中學的挑戰。

以這篇文章作為開場白,以後我們會每隔一星期把他們「優學體驗年」的種種經歷和大家分享。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明報Happy PaMa教得樂「讀樂樂」

201412月2日

若生命可回帶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在早前的「教育大同」論壇指出﹕「現時學校所提供的過度僵化,我們的年輕人將要面對更具挑戰的世界,所以他們應要學的,比學校現在能給予的要多得多。」

孩子應要學的是什麼?學校為什麼未能給予這些學習給孩子?作為閱讀推手,我極力支持孩子應要學習閱讀,並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連結自身的生活,再伸延跟朋友討論、分享、反思。

閱讀不單是內涵的培育,更是價值觀和自我肯定的鞏固。但似乎大部分學校都很吝嗇讓孩子在課堂中閱讀、交流的時間,愈上高年級,情况愈差。家長老師都是繞着呈分試、TSAPre-S1的操練團團轉。看着現今香港因佔領運動而產生的紛爭,我覺得更應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好使他們能締造未來社會的和平。

大家嘗試用Video Rose這故事,來引導孩子如何接受自己,包括別人吧!Rose是個超級卡通電影迷,最愛坐在沙發上看影帶。一天,影帶機壞了,爸爸找來個衣着怪異的維修師傅,他一下子就把影帶機弄好了。想不到的,是那師傅亦給了Rose一個魔法——只要手指一動,Rose便可把自己的生命回帶或向前。

起初她對於這神力非常雀躍,還「回帶」多次,以重複獲得糖果和冰淇淋,以滿足她的貪婪的食慾。後來,她為了逃避數學老師的難題,竟「回帶」到自己五歲的時候。擁着那笨手笨腳的身軀,Rose自然很不是味兒,她更喜歡現在的自己呢。

曾經回到過去的Rose,心癢癢希望能到未來看看將來自己怎麼了。當然,她看到的不單是自己,還有她的哥哥、朋友——每一個人都努力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她還看到年紀老邁的爸爸媽媽,心裏難過極了。回到現在,Rose明白目前要面對的難題,是不能廻避的,而身邊人更要珍而重之。與其花時間獨自看影帶,Rose決定還是投入生活,與朋友、家人好好相處。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面對着功課和考試的壓力大都沉迷於虛擬電腦世界中。爸媽老師們,孩子很快便踏入青春期,他們需要藉着不同的渠道去了解接納自己和別人。透個Rose的故事,跟孩子討論一下吧!
 


書名﹕Video Rose
作者﹕Jacqueline Wilson
插圖﹕Janet Roberston
出版﹕Puffin

明報 Happy PaMa「讀樂樂」2014年10月22日


魔術師困難


很多孩子都喜歡多啦A夢,特別愛上他的法寶,我家老三,就常發夢話,希望能收養一隻多啦A夢,來解決他所有生活上的問題。我呢?只渴望擁有那扇「隨意門」,多麼方便啊!只要在把手上調校一下,一開門便是目的地了!既環保,又省時。

孩子喜歡看魔法故事,大底因為看了魔法就能滿足他們的欲望吧!今次跟大家介紹的故事書主角是一對十一歲半的孿生兄弟BrinArlo。隔天便是他們的姐姐Ellie的十三歲生日,兄弟兩人一想到姐姐將會收到的禮物,心裏不是味兒。回到學校,竟然連番發生多次「手揮一揮,願望便成真」的事。舉一個例子,上視藝課時,老師原本是要學生素描花和花瓶。男孩子如Arlo當然覺得無聊,他揮一揮手,隨口說﹕「希望老師轉轉題目,劃怪獸吧!」老師便立刻順應他的「願望」,要學生繪畫全世界最恐怖嘔心的怪獸。

回到家裏,他們跟爸媽聊起那些「願望成真」的怪事時,爸媽嚇得目瞪口呆。他們最憂慮的魔法遺傳基因爆發了。

禍不單行,姐姐憤恨地揮動着弟弟們送給她的舊掃把時,嚇然發現自己竟坐在掃把上在家中飛來飛去!原來爸爸,是個魔法師,年輕時因沒有隱藏魔法,被鄰居視為異類,甚至被人用石頭砸。全家人唯有搬家,並努力不再施展法力。爸媽不想歷史重現,逐急忙帶着孩子們到後園,教他們控制魔力。你猜會發生什麼事情嗎?孩子們知道自己是魔法師時,你可想像他們的興奮程度嗎?他們只是十一、二歲的少年人,他們會選擇隱藏法力,還是拿出來在朋友間耀武揚威?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點呀!

正如大雄拿到多啦A夢的法寶後,他都會按不住自己好玩好勝的心,誤用法寶,給朋友和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傷害。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吧!當他們升上高小或初中,父母大多會給他們多一點的零用錢,甚至多一點的自由。他們懂得如何運用嗎?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爸媽、老師們是怎樣教導他們如何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在十月初的教育大同論壇中,來自芬蘭的學者分享老師們每天不斷的反思,確定他們的教學都能培育好孩子的素養與特質,令每一個孩子都可成為有質素的公民。我們實在應想想,我們每天在教導孩子什麼?「求學不是求分數」,大家還記得這口號嗎?

書名﹕Young Wizards
作者﹕Michael Lawrence
插圖﹕Chris Mould

明報Happy PaMa「讀樂樂」版 2015825

 新「魯賓遜」漂流記

嘗試過效外野營的朋友們,都會很明白晚上睡覺時被蚊子追着叮的經驗。再刺激一點,到荒島度宿一宵,有沒有試過?野營一晚,已是我這個老媽的極限,但我倒盼望孩子能有機會經歷野人的生活,絕處逢生,不是極有趣的體驗嗎?

Michael是個十一歲的足球小將。爸爸失業後,決定一家人環遊世界——自己掌舵,揚帆四海!很羨慕呀!去到哪裏,學到哪裏。香港、台灣、美國等,都有家庭這樣出海四、五年,全家齊動手,生活就是學習。他們全都平平安安回到老家,Michael呢?他的經歷更加驚險,因為有一晚,他失足墮海,與他的愛犬Stella,漂流到一荒島。荒島上有很多猩猩,和一個年邁七十的日本人Kensuke

Michael怎樣求生呢?當然Kensuke這位救命恩人幫了他,亦教了他不少。但Kensuke又怎麼會孤身一人在這荒島上?他們倆在語言不通下相處了好幾個月,才得到互信。Kensuke原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派遣到戰艦上事奉的廚師。戰艦被美軍擊中,全船罹難,戰艦在沒有引擊推動下,漂到那荒島,Kensuke唯有把剩餘物資搬到島上,慢慢把小島變成自己的王國——Kensuke's Kingdom

故事發展的脈胳其實很易猜測,從抗拒、接納、互相扶持,到分離,孩子都會預測到。但過程中穿插的事件簿——生火、水母攻擊、猩猩獵人、水樽字條等,每一件事情都讓孩子深思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及友誼是如何建立的。親子共讀的話,這故事就有很多跟孩子討論的點子,特別是到最後,Kensuke決定留在荒島,不回日本,而Michael則選擇回家。回家,不是最好的嗎?是什麼影響着Kensuke這個重要的人生抉擇?

這故事是以一個回憶錄的手法發展下去的。從第一身「I」的設入,較容易讓孩子代入主角的情感世界。在前部分更有Michael的航海日誌,介紹了世界不同的地方。後來Kensuke講及自己的身世部分,也讓孩子看多一點戰爭的殘酷。網上有不少此故事的教案和教材,老師們也可考慮試試故事教學啊!英文、地理、歷史,共冶一爐,不錯的嘗試!


書名﹕Kensuke's Kingdom
作者﹕Michael Morpurgo
出版﹕Scholastic


ISBN9780439591812
適合閱讀年齡﹕10歲以上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明報Happy PaMa「讀樂樂」

20149月23日 

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孩子的性格行為表現,究竟有多少是天生使然,還是後天的環境培育而來的?為什麼有些孩子非常信任別人,而有些則對人處處猜度?

書中的男孩子Albert就是對人百分百信任。朋友跟他說的話,他從不懷疑,完完全全相信是真話。這就是孩子天真的本性啊!但他的同學Sid卻抓着他的天真當傻瓜,天天跟他信誓旦旦地說着校長和老師們的「秘密」——體育老師是個背棄教會,逃離獨身生活的修士,校長有六位太太。一聽起來就知荒謬可笑,但Albert卻把所有聽進耳裏,回家還跟媽媽分享。

有一次,Sid又跟Albert吹噓,說校長室內有一部令彈珠子粉身碎骨的機器。那一陣子,孩子們興起了一股彈彈珠子風,很多同學都帶備心愛的彈珠子到校比試。校方明白孩子的喜好,沒有禁止比試,只是規定不能在班房進行此活動。大家都可估計到故事的發展了,Albert忍受不了彈彈珠的誘惑,在班房和同學比試期間被老師捉個正着,所有彈珠子立刻充公。想到自己心愛的彈珠子將被粉身碎骨,Albert悲從中來,擁着媽媽嚎哭。
   
如果你是Albert的媽媽,你會怎樣處理呢?你會不會像Albert媽媽一樣,拉着Albert,衝到校長室,為Albert抱不平?媽媽完全相信Albert所說的一切,你對孩子又有多少信任?你希望你的孩子像純真的Albert,還是滿口謊言的Sid
   
大家不妨在網上找找Dorothy Law Noth的一首詩「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其中的七句這樣說﹕
   
    成長在忍讓中的孩子,他學會堅忍;
    成長在激勵中的孩子,他學會信心;
    成長在讚美中的孩子,他學會感激;
    成長在公平中的孩子,他學會正義;
    成長在安定中的孩子,他學會信任;
    成長在讚許中的孩子,他學會自愛;
    成長在接納和友誼中的孩子,他學會世界中追尋愛心。

孩子的成長環境一半在家庭,一半在學校。當爸媽們千辛萬苦地為孩子締造一個正向教育的家庭環境時,有沒有想過學校的學習環境又是怎麼樣呢?香港有一群家長現正大聲疾呼,希望大家齊來反思,教育為的是什麼?他們將於101112日,於香港大學舉辦教育大同論壇「教育有選擇」。他們請來海外及本地學者、教育有心人跟大家探討,為何而學?如何去學?在第二天的論壇有極力主張以故事書來學習語文的Dr. Stephen Krashen,很期待他的中國經驗分享。網站www.ediversity.org有詳盡介紹,大家不容錯過這齊齊學習的機會。


書名﹕The Marble Crusher
作者﹕Michael Morpurgo
出版社﹕Egmont Press

明報Happy PaMa「讀樂樂」版 2015526


羊羊為「民」請命!


羊給人的感覺很善良、可愛。童話故事中的羊往往是受害者。從「羊群心態」一成語可知道到羊給人的感覺是笨笨的,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曾拜讀日本作家木村裕一「狼與羊」的系列繪本,故事中的羊主角可不是全乖乖沒腦的啊!羊主角甚至背棄自己的羊群,跟一隻同樣背棄了狼群的狼,一起過生活,選擇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生活。 英國也有一隻大名鼎鼎的羊,名字叫Shaun。這只瘦小的綿羊,跟一大群羊一起住在Mossy Bottom Farm。不要小看Shaun,他可是羊群的大哥大,頭腦精明,連看羊狗Bitzer都常被他玩弄。羊群中有一隻超肥大的羊叫Shirley,她最喜歡就是吃pizza。最小的羊叫Timmy,他的媽媽就最愛美。 住在Mossy Bottom Farm的,除了羊外,還有三隻小肥豬和一大群雞。相見好,同住難,Shaun他們和那些豬和雞,常常吵鬧不停。有一天,農場主人帶來一份村報。不得了,村內將舉行”Mossy Bottom Got Talent”才藝比賽,冠軍將獲得一塊紅地毯作獎品! 看到「才華」兩個字,動物們紛紛變得熱血沸騰。Jimmy媽媽立刻幻想自己星光閃閃地在紅地毯走過。孖生羊女則幻想自己頭戴生果帽子,在雜誌封面頁當主角。Shirley? 她正忘我地左搖右擺跳著舞。因為她的體積龐大,看上去,她像架跳來跳去的大貨車般。忽然,那群冷眼旁觀的雞隻指著Shirley大笑。Shirley頓時停下來,羞愧地跑回穀倉躲避。那群雞立刻跑到中場,開著搖滾音樂,勁舞跳hip popShaun按奈不住了,決定為羊群請命,要來一場農場才藝大比拼 -- 雞群對羊群! 唉!實力立竿見影,雞群的魔術和舞蹈看上去真是鬼斧神工!羊群似乎沒有勝算可言。Shaun正在心急如焚之際,突然聽到一把悅耳的歌聲從穀倉傳來。他靜悄悄地推門一看,原來是Shirley對著她的偶像照片在高亢情歌。不得了!不得了!這份隱藏的實力必能出奇制勝!但Shirley實在太害羞了,一旦有目光放在她身上,她就像被點穴一樣,不能動彈。 故事發展下去,當然是闡述Shaun如何幫Shirley克服膽怯,在舞台上高歌起舞,最終贏得冠軍。原來,農夫也參加了村的才華比賽。他以氣球造了一個自己的造型,戴著有翼頭盔,手拿長劍,駕著鳥,跟Shirley一樣獲得冠軍。 我家孩子們很喜歡Shaun the Sheep系列。每一隻動物在系列中都有它們各自的獨特性格,湊合在一起,每天都樂翻天。他們特別欣賞Shaun的機智和懂得為羊群服務的心。羊群的愚笨有時候會讓他深陷危險,但Shaun總是使勁兒地保護著羊群,為的就是羊群的快樂生活。 在孩子的生命中,誰是Shaun呢?在家庭中,孩子認為誰最機智?是誰令家庭天天笑呵呵的?是誰會處處為家庭成員著想?是誰會為保護家庭成員而赴湯蹈火?故事是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最佳平台。孩子能自行閱讀固然欣喜,但不要就這樣放孩子在一旁,埋在書海裡。趁孩子未到青春期,父母還是多一點跟孩子談心事,建構更濃厚的家庭關係! 

Book Info :
書名 : Shaun the Sheep Tales from Mossy Bottom Farm—The Flock Factor

作者 : Martin Howard

插畫 : Andy James

出版 : Walker Entertainment

適合閱讀年齡: 9歲以上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讀樂樂 - 與孩子一起學語文

明報Happy PaMa 2015721


執筆寫此稿時,有些不知所措, 因為今次要推介的是我自己寫的書《開燈吧!與孩子踏英語路!》自己推介自己的書,有點不好意思。

兩年前,我已有意慾想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及喜愛的英文故事書,一一跟大家分享。但一直都太忙,沒有時間整理。 終於在老公鼓勵下,一氣呵成, 622,成功出版。

陳惜姿在序中形容我是一個努力的媽媽。其實所有爸媽都是努力的,只是在比拼的洪流中,很䆟易迷失了。  望着那七百位在沙田某補習社前排通宵的爸媽,心想,他們那麼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望子成龍,把心愛的孩子放在補習社,一個冷冰冰的房間,一個嚴厲的導師,一份份操練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的分數比較,結果會製造多少個沒血沒肉的孩子呢?

除了我這個牛牛姨姨,社區中還有很多親子閱讀大推手 菜姨姨,長頸鹿叔叔,怪獸叔叔.... 他們都是我尊敬的前輩。我們都是很努力的一群爸媽,盼望靠着一張嘴,一本書,讓爸媽們認清孩子的真正需要建立更親密的家庭關係。

我在《開燈吧!》第一章中,詳細分享了我推廣親子英語閱讀使命的心路歷程。我是到了人生的下半段,四十多歲,才開始擔起這使命,很明顯見證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話。但又若沒有了前段人生的教學及湊仔經驗,也就沒有我今天的信念。所以只能以感恩的心,繼續往前走了。 

第二章介紹的是一些適合家長及老師的閲讀參考書。只有幾本,但已很夠用了。 跟着的三至六章都是故事書推介 分等級系列故事書,入門故事書,主角系列故事書,童書作家及插畫家推介。希望這些書目推介能在尋找合適孩子閱讀的故事書過程中,幫上爸媽們一點忙吧!

語文從來都是香港父母非常看重的「科目」,無論在小學或中學,中英文都是主科, 計分比重較高。對大部份父母來說,中英文能力只是一個工具去達至求學的目的 -- 升入Band1中學及大學。難怪市場上的文法班,拼音班,寫作班,英文面試班等都是長開長滿。 錢花了,時間用了,效果有多大? 功用絕對是有的,但如果這些班連孩子的學習心也磨滅了,那效果是否也低消了?

我本書的名字是《開燈吧!與孩子踏英語路!》,不是孩子獨個兒去學習,而是父母跟孩子一起去享受歷程。社會福利署剛提出報告,2010-201118歲以下238兒童死亡個案中,死於自殺最多,佔35, 數目比20082009年上升逾三成。年紀最輕的只有10歲。個案中有絶大部份是對前路感到憂慮,而憂慮來自不同的壓力。爸媽們,語文能力是其次,親子關係才是主幹!



Book info:

書名 : 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
作者 : 牛牛姨姨 (何美儀)
出版 : 陸續出版

**各大書局有售,亦可直接聯絡本人購買info@talk.org.hk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趙永佳 何美儀:我們是怎樣長大的

2015719報「星期日生活


最近朋友傳來一篇外國報道(Hanna Rosin.  “The Overprotected Kid”),有關一個在英國威爾士的冒險公園(Adventure Playground)。公園名叫「The Land」,佔地55平方米,在裡面你會看到大量的木頭、輪胎、單輪手推車、梯子、沙包、繩索、鎚、釘和不少其他廢物或回收物料。驟眼看來,公園和垃圾場無疑,但細看之下,你會見到孩子利用公園放置的空貨櫃建築了一個個小基地(小屋),而孩子在基地之間搭建了大人過不了的走道,四處遊走。

The Land紀錄片官網: http://playfreemovie.com/


有位美國紀錄片製作人Erin Davis,去年在那裏攝製了一套紀錄片(也名叫The Land」)。在網上的預告可見,孩子們在公園中會焚燒一些木料,一方面為了取暖,另一方面就只是覺得「放火」好玩。也有六、七歲的孩子以一個大鐵鋸驚心動魄地來把紙版切開,製作了一塊擊球拍,然後要朋友從遠處投出雪球,來擊球取樂。孩子們也會爬上貨櫃頂或大樹,再從上面跳下至鋪在下面的舊牀褥,或游繩而下。公園中有成年管理員在旁監察,但他們不會「干預」孩子們的活動。


總而言之,這不是我們慣見的公園,我們也不知道香港有多少家長會讓子女在其中玩耍。這類的冒險公園,其實是在二戰後的歐洲首先出現,但其後逐漸在安全考慮下被取締,最近幾年方再次出現,一說在歐州有上千個這樣的公園。公園被稱為玩樂員(playworker)的管理員,更是一門新興專業人才,他們要小心評估公園的風險,整理其中設施,並監控(而不是干預)孩子們的活動。

1920年代的寶靈頓運河及鵝頸橋

看到該篇文章及紀錄片的預告之後,趙永佳就想起他小時候最有記憶的遊樂場,除了維多利亞公園的模型船池之外,就是現在堅拿道天橋的建築地盤!他小時候住在鵝頸區,因為舊日「鵝頸澗」( 又稱寶靈頓運河)河道好像鵝頸一樣窄長,所謂「鵝頸橋」,其實是連接運河兩岸和現在軒尼詩道平行的一條橋。

到了1960年代為配合海底隧道,當局把運河變成暗渠,並在上方興建堅拿道(Canal Road就是運河的意思)天橋。天橋通車時他約十歲,之前在他八、九歲的時候,天橋的建築不知何故停頓,因此他很清楚記得當時他們在一段已完成的橋面上玩耍、放風箏、打野戰、踢足球(在斜坡上!)。當時橋面是毫無遮攔的,建了一半的斷橋就是一道懸崖,掉下去當然會受重傷,但記憶中沒有小朋友出過意外,反而是用當時流行的「玻璃線」來放風箏會不時割傷小朋友的手指。那時候我沒有照片留下來,不過可能和下面一套有關60年代倫敦西面的Notting Hill Adventure Playground差不多,大家相像一下吧!


  
1978年維多利亞公園水池放船仔
(
http://www.icacroa.com/Retirement_Life/others-old_HK.html)
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公園遊樂場仍然有數層樓高的超長金屬滑梯(我們常光顧的在維園),又有氹氹轉、鞦韆、立方攀爬架、蹺蹺板等。這些玩兒,到了我倆的孩子出生後,再和他們去公園的時候,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代之而來的就是一組組塑膠的、矮矮的綜合式滑梯遊樂設施,其中能攀爬的高度,大概只有大半個成年人高。就算有鞦韆,也由以前一塊腳踏板的形式,變成不能雙腳踏上去的小籃子,只能由家長把小寶寶抱着放進去。兒子們在四、五歲前可能還會對這些設施有興趣,但到了小學,就提不起勁利用這些設施玩耍,反而對在遊樂場中追逐比較有興趣。因此我們會到處找一些較「刺激」的遊樂場,在大兒子小時候(十年前左右)還會有可能找到一些約八、九呎高的球形攀爬繩網。但都了老二、老三的小時候(五、六年前),就連這些繩網都已被取締。


亡命長滑梯。(攝於慈雲山邨 / 1996年)
[圖片來源:《再會‧遊樂場》梁廣福著,p.24-25  轉載於:
http://www.superbookcity.com/keep-reading?aid=kr-1411)
於是我們唯有找一些要收費的波波池及攀爬設施(黃埔花園以前有一組幾層樓高的)。這些設施都「非常安全」,又鋪上軟墊,每一層都不會太高,不過爬上最高一層,通常都可以由筒形膠滑梯滑下來,也相當受歡迎。但這些設施不但要收費,而且全香港只有兩、三座,每一次對我們來說都是長途旅行。

清水公園官網http://fieldathletics.jp/

因此,當我們舉家到外國旅行的時候,都會去尋找一些和冒險公園相似的地方,讓家中三隻小馬騮盡情玩一下。我們一家的至愛,莫過於日本東京近郊野田市的清水公園 (Shimizu Koen)。公園由東京上野乘火車要一小時,是一個大型綜合性公園,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它的冒險遊樂場(不知為何官方英文名稱是Field Athletics)。遊樂場成人門票收費860日元,小學生只要600日元,共有一百組木製的攀爬設施:分為四十組適合幼兒的「家庭區」、少年至成人的四十組「冒險區」及二十組水上設施。我們一家人到清水公園差不多有五、六次,而且多在復活節,因此會碰上櫻花盛開的季節,而公園也會有大量動畫中常見的攤販,售賣各式各樣日本祭典中常見的零食。


「泰山過河」
其中我們印象最深的設施,我們稱之為「泰山過河」(見圖),就是小朋友要由水池的一端,好像泰山般用繩盪去水池中央的一個浮台。我們只見日本七、八歲的小朋友也可以很矯健地盪到浮台上並站穩,當時九歲的老大平時也是足球小將,但靈敏度顯然不如日本小朋友,只見他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從浮台上或繩索上掉進水裏。那時是四月,乍暖還寒,溫度只有十多度,但老大一次又一次地在濕透之下嘗試「跳」到浮台上。我們沒有勸他不要再跳,也沒有要他一定要跳過去,但他只是不服輸堅持要做到。最後,在第十七次,他終於成功了,我們也很高興地暫停一下,先讓他弄乾身體,再吃一杯雪糕才再去征服其餘的設施。

清水公園的水上設施非常受歡迎,但有幾組卻差不多一定會跌進水裏,因此最好穿「白飯魚」布鞋,濕透後可以考慮丟棄。有一次,老大在爬上一組陸上設施時,由約六呎高的木架上跌下來,當然是非常痛,哭了起來,但幾分鐘後,他就擦一擦眼淚,喝點水後再嘗試爬上去。

http://fieldathletics.jp/
http://fieldathletics.jp/


公園不能說沒有危險,就算是成年人也有可能受傷,但我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日本的小朋友,大約是六、七歲,就會已經挑戰一些有點高度的設施,父母雖然會在旁邊照看,但都會讓他們自己嘗試。這讓我們想到,我們那些「BB」級的公園遊樂設施,究竟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小孩,而清水公園充滿挑戰性的玩兒,又會令日本小朋友養成怎樣的品格?

在西方社會,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因為出現不少有關小孩在遊樂場受傷的訴訟,所以遊樂場設施也有「安全化」的過程。但到了本世紀,社會上,以至專家們都開始反思兒童與風險的關係。有論者就提出,因為風險——不論是金錢、身體、情感、社會——無處不在,故此要將兒童與風險完全隔絕並不可能。「合理的風險」(reasonable risk),是他們成長的必要元素,而且讓兒童自己面對「有點危險」的情况,而加以克服的話,他們就能建立自信與勇氣。而且他們在面對風險而作出不同的對應決定時,他們也學會為自己決定的好或壞後果負責。

鰂魚涌公園,已是較大型」的遊樂設施
(http://www.lcsd.gov.hk/tc/parks/qbp/fac.html)
今天,我們過分安全的公園,其實只是對兒童「過分保護」潮流的延伸,企圖將風險由兒童的成長中排除出去。於是孩子們唾棄沒趣的公園,由室外撤退到室內,由自然的環境倒退到完全人工的環境,甚至沈迷電玩。但也有研究指出看來安全的現代公園遊樂場,其實兒童受傷的機會並沒有降低,因為他們在好像「安全的環境中」會失去保護自己的警覺性而受傷。心理學家指出,若果我們過分害怕兒童受到傷害,長遠來說會令他們自己感到害怕與膽怯,而人類演化的過程中,面對風險是常態,因此成長就是要學會面對風險和作出適當的對應決定。


在香港,大人們特別看重孩子們的智能發展,尤其是學業成就,但往往忽視了他們品格的培養。我倆在這方面的看法有點不一樣,我們覺得學習是終身的馬拉松長跑,但孩子品格的培養卻只在某些年齡成長階段最適當。因此我們在孩子的小學階段,都會選擇讓他們把時間花在團體活動,和一些挑戰自己的活動。我家老二和老三都參加了一個由社工主辦的活動,以小组形式到野外遠足與露營。「我要高飛」是以一年為單位進行的長期訓練,目的是訓練少年們堅毅的個性、良好品格、獨立自理、以至團隊合作。

我家老三在小二暑假加入,就爬了上鳳凰山看日出。到了小六,他已曾征服香港三大山峰(鳳凰山、蚺蛇尖、大東山),也累積了千多小時的野外經驗,能在三十多度的盛暑之下,以全副行裝(約二十公斤),遠足上山幾小時至營地。九歲時有一次要爬上蚺蛇尖,剛好那幾天天氣不大穩定,他出發之後我谷歌了一下蚺蛇尖的照片(我可沒有爬過),看到「香港第一險峰」的陡峭,也心裏一寒,但也只有相信孩子的能力與導師的經驗。結果他在下山時遇上大雨,腳下一滑,而受了點輕傷,我們當然是「肉痛」,但也為他成功克服困難而高興。

「香港第一險峰」蚺蛇尖
我們不會說我們「讓孩子冒險」的教養方法比其他人的好,甚至在美國,還是有不少質疑冒險公園的聲音。每個家庭、每位小朋友的情况都不大相同,因此每位家長的風險承受系數都不一樣。我們關心的是能否為孩子們創造條件,訓練他們面對風險,克服困難,和在逆境之下不會輕易放棄。跟我們對教育制度的看法一樣,我倆覺得香港家長嚴重缺乏選擇,就算我家的風險承受能力較高,但在香港也找不到能挑戰孩子們的遊玩設施。

最近先進國家都在反思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性,甚至是自由玩樂(free play) 的意思,倫敦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名為「倫敦玩樂(London Play) 的組織,來為孩子們爭取遊戲的空間、時間、以至自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香港的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才可以享受到和The Land,甚至是清水公園一般的冒險經驗?大家請到教育大的Facebook留言發表意見或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