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休學 = 悠長假期?


文 ﹕趙永佳 何美儀
明報星期日生活9月27日
(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Gap Explorer)

決定讓孩子休學一年後,我們立刻要處理的就是跟學校和教育局溝通。老三一早已被一所直資中學取錄了,於是我們便向校長申請休學一年,即老三將延至2016年9月才入讀中一。校方跟我倆了解後,非常支持我們的選擇,但礙於教育局的電腦學生資料系統沒有「休學」一項的輸入選擇,校方唯有口頭承諾預留明年學位給老三,而我們則提交退學信,明年再入紙申請,讓校方好辦事。

教育局方面,我們主動向缺課個案專責小組負責人提交老三的資料,並在電郵中詳述老三休學的需要。負責我們這個個案的督學於一星期後聯絡我們,約見全家,很有效率啊!

那次的會面歷時兩小時。督學對休學體驗的目的及學習內容,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很高興聽到督學說教育局最關注的,是無論是通過什麼形式的學習,孩子有沒有確實的全面教育機會,而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所謂「執法」(即頒發「入學令」)。由於孩子一年後便會返回主流學校,督學亦非常關心在計劃中如何評核孩子的進步,及如何幫助孩子適應主流的教學模式。教局人員的態度,令我們深深感受到,大家都是同樣關心孩子們如何學習,所以更決心要在計劃內容的設計上多花一點心思,不會讓一年的休學,變成只是悠長的假期。

我們期望這寶貴的休學一年的時間是優質學習的體驗歷程。一直以來,我們跟各路英雄商談,包括生命導師、教育學者、心理學家,期盼為計劃奠定清晰有效的品格目標。我們最終以三個目標為依歸﹕(一)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領袖——定立目標,規劃時間,培養孩子獨立處事能力;(二)讓孩子成為團體協作伙伴——培養孩子溝通、協作能力,了解自己,理解別人;(三)讓孩子擁有健康平衡的身體——培養孩子注意飲食及睡眠,並鍛煉身體及耐力。

香港主流小學以考試及升中為目標,學習多是「紙上談兵」,就連應該是最生活化的常識課,都是要求孩子生硬死吞課本內容,考試時把強記下來的資料倒背到考卷上便了事。再加上TSA的操練,在學校的學習已變得異常乏味。老三就常投訴上課沉悶,最盼望的只有體育課!唯一讓他渴望回學校的誘因,其實只剩下可愛的同學們和足球隊。

進入計劃設計階段時,我們反覆思量,怎樣才能挽回孩子的學習動機?只有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使他們繼續前進。這就要從學習課題入手了,一方面要切合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亦要讓孩子近距離認識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社會。例如,計劃首月份的重點活動,就是讓他們走訪香港各社區,發掘它們的特色和趣點。這點,其實也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所提出的「生成」或「萌發」課程(emergent curriculum) 的道理,提醒教育者要呼應孩子對生活的需要與興趣,而共構課程。

其次,除了學什麼,還有如何學。我們相信老三的學習狀况跟大部分的男孩子很相近。女孩子還好一點,專注力較高,要老三他們這些大男孩天天坐在班房裏「聽課」,實在很煎熬。而始終這種「你講我聽」的學習模式無論對男孩、女孩而言,效用其實都不大。Benjamin Frankin這樣說﹕「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 」 荀子也有類似的說法:「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優學體驗年」,正正就是要他們親身體驗,用自己的五官和身體去探索,提問,解難,尋求答案。所以,我們必須讓孩子走進社區及大自然。是啊!比起通過教科書,這種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歷程確實要花多很多時間,但我們深信這樣才能學得通,學得深。步伐慢下來,不同能力的孩子就會有機會學習和發揮。

還有,我們不會忘記,中英數的基本訓練還是應該要有。我們認為每星期一天,孩子「坐定定」閱讀中英文故事及做練習是可取之道,因我倆覺得比起硬崩崩的資訊類閱讀材料,故事更能帶出孩子的想像力及創意。再者,計劃中的主題探索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聽、說、讀、寫的練習,並有機地結合人文或科學素養的滲透。我們期望,通過這種綜合式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能夠提升孩子的知識整合能力,協助他們學會如何多角度地解决問題。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所「體驗學習學校」,那該多好!很可惜,這太妙想天開了。我們還是要準備老三一年後回到主流學校去。不過,我們有信心,老三的身、心、靈,屆時必定比現在強,對於自己的強項他會加以肯定,對於弱項亦會坦然面對並盡量克服,一定能夠應付主流教育的挑戰。
我們愈想就愈興奮!生命導師常說,要慢慢地學那麼多,休學只得一年,可能時間不足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