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趙永佳 一球成名——誰敢作的夢?

這篇是我家老爸去年所寫的一篇文章,充分表現了老大和足球對他的重要,相信他的心情,很多家長 --- 尤其是爸爸們 --- 都會有同感。

***************************************************************************


一球成名——誰敢作的夢?
明報
P03 | 周日話題 | 趙永佳 2010-03-14



老實說,最近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家中老大對我說: 「老豆,我希望將來當職業足球員。」

他今年十三歲,在本地某球會青年軍受訓,雖然腳法一般,但在同齡小孩中比較長得高大,也有Malcolm Gladwell 的《異數》(Outliers)中指出成功運動員的優勢——在一月出生——所以在分齡比賽中佔盡便宜,儼然有足球小將之風範。不過,作為中產家長,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對你說,要以足球員為志向,你會如何反應?


最近政府的香港足球顧問報告出爐,對發展本地足運,提出了不少建議。報告的題目是「敢於夢想」(Dare to Dream),但對香港廣大的青少年足球員,和他們的家長們看來,足球事業卻是一個不能作的夢。當然成功的例子不是沒有,長青樹李健和,東亞運英雄「陳七」陳肇麒、「鋼門」葉鴻輝、「威廉王子」李威廉都是小球員的本地偶像(當然他們心裏也有其他「真正」偶像—— 美斯、朗尼、謝拉特等等),但又有幾位家長願意孩子以他們為人生目標?

開明的中產家長往往鼓勵孩子們要敢於作夢,要尋覓理想,但足球之夢卻是異常沉重,正是有「未能忘懷,不願記起」之痛。雖然我是「利記」擁躉,但我卻不是看不起香港足球,更不是「睇死」本地足球員,在港隊勇奪東亞運冠軍時,也曾忍淚對孩子們說, 「我活了四十多歲才親眼看見港隊奪冠,你們太幸運了。」在十多年前因為視網膜問題而被迫放棄踢足球而專注「實足球」之後,我更將足球的熱愛寄託在大兒子身上。

我和老大的絆就是足球

他自小一(七歲)開始練習足球,而我在家中就是他的足球經理人。多年來我跟他不論陰天晴天、三十六度高溫還是八度刺骨寒風下、傾盆大雨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時間在球場上度過,但比自己年輕時肯定多幾倍。起初,他的年紀還小,訓練時還是左顧右盼,我會偷偷在他旁邊把教練的指示覆述一次,更會加以示範。到了八九歲開始參加比賽,我在場邊會叫得聲嘶力竭,往往完場時會比他還要累。他的表現不佳,更會以費格遜「吹風機」式痛罵一頓,但事後又要和他重修舊好,再來「心理建設」,好等他不會失去信心。

在足球高於一切的氛圍下,別人緊張的是考試成績,我緊張的卻是他比賽時有沒有站錯位,有沒有全力拼搶,有沒有和隊友互相溝通「提場」。別人的孩子看的是《金銀島》,老大看的是《足球小將》。當人家孩子的文化資本是看過Cats時,我更不顧一切地(不知道十一歲的他是否看得懂)帶他去看香港話劇團有關香港足球史的《頂頭鎚》,結果他說很感動,令我幾乎老淚縱橫。

日本漫畫強調同伴之間的絆(如《火影忍者》中鳴門與佐助),我和老大的絆就是足球了,所以眼見孩子球技球德都有進步,在球隊中也踢上了正選,本應老懷大慰,沾沾自喜,卻又何以憂心戚戚?因為眼前現實是,香港當足球員能有前途嗎?香港足球又有前途嗎?萬一兒子立志要當足球員(他七八歲時常把這件事掛在嘴邊),我應該贊同鼓勵,還是曉以大義,要他回頭是岸?

香港青少年足球培訓的問題

足球發展困難重重,顧問報告雖然提供了多項建議,但大多是拾人牙慧,如興建足球中心,成立獨立職業聯賽,重視青少年發展,參加內地聯賽,多建球場,改善教練、球證水平等,其實都是多年來球圈內外人士大力提倡的做法。不過報告雖然缺乏新意,但能綜合各方建議,以半官方形式演繹,也是有益有建設性,其中,我最欣賞的是報告主張足總必須進行體制改革,才能實現香港足球的願景,這點雖然在「高登」討論區及Facebook 群組以不同(更直接)形式提出,但今次也有畫龍點睛之效。

我個人最關心的當然是青少年足球員的培養,報告也花了不少篇幅提出要有充足資源,建立制度培養和發掘足球人才。這幾年來老大差不多都經歷過報告中第九十四頁提及香港青少年足球培訓的各個環節,得不少,但目睹的問題也很多,在這裏也可以分享一下。他的第一個足球班是私人教練舉辦,每節二小時約需一百五十元學費,和其他兒童興趣班相比相差不大,但問題是私人教練沒有固定球場,我們到處漂流,上山下鄉,港九新界大小球場都到過,更會常有「錯摸」球場的問題。而且一般足球班學員較小,也不穩定,更有散班危險。在一番市場淘汰下,原來學校關門,他轉到另一較有規模的足球學校,但球場問題還是未能完全解決。而且我家有三子,每人都有二至三項課外活動(在香港中產家庭並不算多),每月六百多元的學費還是一筆可大可小的負擔。

他也參加過足總舉辦的各種免費足球訓練班,其中有兩年他都參加了足總的地區幼苗(U11U12)訓練。這項訓練歷史悠久,將全港分為十多區,每區選拔三十多名小球員參加,然後每年舉辦一項區際比賽。因為訓練比賽都分區進行,球員有代表各區的榮譽感,而且教練都重視紀律,以及基本技術的培養。但幼苗訓練人數太多,球員有球訓練的時間不足,比賽也太少,對提升球員的比賽意識作用不大。教練們雖然都充滿熱誠,往往為球員無償加操,但兩年前一位教練就向我透露,他們每次一小時半的訓練,只有三百多元,這當然無助於提升教練的地位和素質。而且地區資源不足,往往錯過參加比賽的機會,因為比賽就要有教練帶隊。

繁重課業與緊密訓練之間

這兩年在足球學校教練推薦下,他也加入了本地甲組球會的青年軍。因為甲組球會的關係,對爭取贊助有很大幫助,球員的一身球衣裝備都有商業贊助,而且球隊訓練強度,紀律要求都更強,每年的比賽次數更增至十多場。兩年下來,他的球技事實上進步不少。但對家長來說,時間精神的負擔也不少。一般青年軍每周訓練兩至三課,每月可有一場比賽,如果你的兒子有幸選上了香港隊,每周的訓練,加上一般學校校隊的訓練,可能會有六七課之多,比有些職業球員還厲害!我不是酸葡萄,老大參加過港隊選拔,未能選上,但後來知道港隊球員每周訓練次數之多,也有鬆一口氣的感覺。香港的學校課業繁重,就算中一二是「蜜月期」,每天放學後和周末都要練習足球,學業肯定受影響,就算有老爸支持,也過不了媽媽這一關!

擺在老大面前的,一邊是日漸繁重的課業,另一邊是頻密的訓練和比賽。我們一方面慶幸足球令他學到了團隊精神和刻苦訓練的毅力,但另一方面又擔心終有一天他會不能兼顧足球和學業。一方面他現在的「足球之道」漸見輪廓,但另一方面這條路卻不知道是把他帶到何處,作為家長,我們也是五內如焚。尤其是老爸心裏明白孩子雖然比同齡小孩踢得好一點,但也不是曠世奇才,能踢上英超,甚至是中超的機會微乎其微,我應該什麼時候對他坦白道來?

就是現時一般球會的青年軍制度其實也是問題多多。不少甲組球會都沒有建立梯隊制度,也沒有資源去做,甚至有甲組球會連預備組隊伍都沒有,只有以甲組球員去應付預備組賽事。顧問報告比較「離譜」的一項建議是在建設獨立聯賽的同時,規定每個球會要有各年齡組別梯隊,我真的不知道顧問公司是否進行可行性研究,有否考慮資源何來?報告提及日本J-League 的成功例子,但J-League 球會背後都有地方大企業撐腰,我們的職業球會有可能得到這樣的支持嗎?個人認為,香港足球青訓是典型「市場失效」的例子,政府的承擔不可少。

正如顧問報告劈頭指出: 「足球牽動人心」,不單是球員和球迷,在我和很多小球員家長心中,足球也是頭等大事,我只有希望在報告的帶動下,政府能投入資源,足總徹底改革,香港能真正效法日本進行有系統的青訓,到時我就可以和老大一起來作我們的「足球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