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趙永佳﹕ 家長們不要再被「裝越位」!

「教育現場啟示錄」系列 (一)
策劃 趙永佳 何美儀
這系列文章由在香港「教育現場」打拼的不同身份、崗位人士撰寫,希望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帶出香港教育的種種問題,並反思可能出路。



明報 「星期日生活」20131215

在足球術語中,進攻一方比防守一方(龍門除外)更接近對方球門,就是越位。球賽中防守球員會在對方傳球一刻向前移動,令進攻球員跌入「越位陷阱」。最近身邊不少家長都對我們說要將或已將在念高中的孩子送到外國。他們的孩子原來都在主流教育系統中準備考文憑試,但在兩輪公開試成績公布後,卻嚇破了膽。問題不是眾人焦點的通識科,而是中文!當他們明知中文不可能達到大學最低要求3級的情况下,唯有趕快另尋出路,到外國升學去。

我聽到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家長們又被政府「裝越位」了。

十多年前,大家普遍覺得英語能力比中文重要,所以很多家庭都會自小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請家教、在家中講英語、上英文幼稚園、是很多父母都會採取的策略。我們那一代,尤其是考A-Level的,對中文其實並不太重視。會考考過中文,升上A-Level後,根本不用再念中文。後來雖然有中國文化科,但只算半科,考的主要也不是語文能力,而是理解、思考方法和文化知識,對中產孩子來說並不太難。簡言之,現在當家長的那一代人,很多進大學靠的是英語或其他能力,中文壓根兒不在考慮之列。因此,就算到了回歸前後,當現在正念高中的孩子出生時,很多人眼裏都只有英語,沒有中文。縱有不少孩子仍留在主流教育系統中,但在「英語優先」的指導思想下,只要資源及能力容許,便會全力爭取進入「英文中學」就讀,因而中文也就慢慢被忽視了。

但在新高中課程下,3級中文赫然變成進大學的門檻,而課程也作了很大改動(如取消了範文),圖令考試更能測試到學生的中文根底。我不是語文專家,不知道沒有範文的好壞,但肯定對平常以英語版Harry PotterHunger Games作「閒書」的中產孩子來說,文言文不啻是火星文。如有範文可以「惡補」一下,那還好些;但沒有範文的話,考的是中文根底,就真是「一Q清枱」了。

我有位朋友在中五考試成績出來之後,才慌忙替孩子找學校到英國升學,因為老師差不多明言,他的孩子頂多只有2級左右成績。在這噩耗之下,他就算有多不捨得,也要把孩子送走,最後驚險萬分地在開學前一周才找到學校。我在大學收生過程中,也碰到有些名校同學個案,整體成績是「滿天星」(五星和五星星),但中文卻落得只有2級。我們明知他們進來讀書應該絕無問題,但在現有聯招制度下,我們唯有尊重制度而割愛。這些同學後來有的到外地升學,也有的在社區學院再「博」一次,循非聯招一途升學。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中文不重要,也不贊成好像最近某友校高層宣稱會取消中文(和通識)的入學要求。事實上,在中文科的問題上,很多家長最大的不滿是政府改變遊戲規則,「裝」了我們越位,移動了龍門的位置,甚至是由踢足球改打籃球!對很多家長來說,穩定壓倒一切,遊戲規則清晰的話,我們就可以「田雞過河,各師各法」,自己想辦法讓孩子接受理想教育成材。就算是中文3級的要求,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有的是時間,大不了惡補一番,也不見得會「全軍盡墨」。

不過,這次新高中的中文問題,也應該令我們再次思考:在今日香港,家長靠靈活「走位」與自力更生的教養策略,是否還會像以前一樣有效?當然很多家庭還是可以選擇離開主流教育系統,但也不是每個家庭可以這樣做;也有爸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看着他(她)成長,不希望孩子們太早出國。當然國際學校或外國愈來愈誇張的學費也是一個原因。

文憑試中文科的最大問題是政府貿然改變遊戲規則,令中產家長為孩子從小就主打英語的策略,忽然一敗塗地;又沒有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充分「警告」家長,提醒他們準備。當然家長們自己「不問世事」,以往沒有很警醒地監察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改變,也是造成今天問題出現的主因。

很多家長(尤其是中產家長)以往都是「見招拆招」,希望以個人(家庭)努力來補救本地制度的缺陷。但國民教育一役,令很多家長醒覺到,有些事情不是個人努力可以解決。在國教事件中,家長加同學們的聯盟,是推倒國教政策的關鍵。但香港的教育問題,又豈只有洗腦國教一端?我們還能不問世事,祈求以自己或孩子的努力去面對不正常、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嗎?

對留在主流教育系統的家長來說,除了是否能進大學以外,更應關心的還是這套教育制度會培養出孩子們怎樣的語能力,是否能面對將來的挑戰?以語文教育為例,長遠而言,問題不是中文還是英文更重要,而是哪一種語文能力?我雖然在大學任教,但也算是教育前線工作者,可以分享自己的觀察。我在大學中碰到不少同學,入學試成績不俗,但基本能力薄弱,語文(尤其是英語)更是一塌糊塗,基本上在入學時其語文能力不足以應付大學課程的需要,因此現在本港每家大學的本科裸課程,也加插了不少語文訓練來補救。

我的專業對英語,尤其是閱讀能力要求很高,但近年來卻發現同學們進來時都很容易栽在閱讀這一關。要知道我的學生高考成績已達到全港最高百分之五、六左右,而諷刺的是,香港在最新公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排行榜上,閱讀能力是名列全球第二!這令我反思,同學們這十多年來的應試式語文教育,究竟為我們下一代帶來什麼?這些世界排名,同學們的高考成績,又代表了甚麽?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有「輕中重英」,希望在學校課程以外為孩子們培養一些「正常」的英語能力。很可惜,主流學校的課程,不但英語不成,在應試中文的影響下,也不見得能為同學們打好中文基礎,有朋友就以「中不成,西不就」來形容

追本溯源,我們在大學、高中碰到的語文問題,根源可能是在小學教育,而且是我們的教育部門還是死命地和迂腐地護航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2004TSA的出現,在社會上沒有太多討論,但十年下來,其實已經變成另一個教育部門佈下的「越位陷阱」。

主流小學不單是教科書,課程和校內考試也都已「TSA」化。一般小三同學們的堂課和家課中,TSA的補充練習、默書、抄寫可算是「主菜」,也是最花時間的、最令孩子們覺得沉悶的和最沒有意思的。試想像:小三TSA的英語測驗,要八歲的小孩在25分鐘內完成二十頁的測驗(包括四篇閱讀理解和一篇寫作) ,如果不是通過大量高負荷的操練,那有可能完成?

就這樣,主流學校中的孩子就一天到晚的操練應試技巧和速度,真正能訓練到語文能力的大量廣泛閱讀及討論,反而沒法做到。家長就算重視閱讀,但在大量的家課和TSA操練的攻擊下,根本是「望(圖)書興嘆」,無能為力。很多同學經過小學、中學TSA式操練的洗禮,根本已對閱讀喪失興趣,2011年的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也指出香港的學童在35地區中的閱讀興趣為最低。最後他們就算上到大學,也只會視閱讀為苦工。

家長們的「相信制度,埋頭苦幹」,變相助長了教育當局的某些令人扼腕的決策。故此,我們現在應該效法年輕人,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社會發聲,向政府施壓,逼它檢討、修訂惡劣粗糙的政策,不要再被政府不知不覺間「裝越位」。可能我們要變成真正的「怪獸」家長,讓政府知道我們是會拚命守護孩子,惹不起的怪獸!


在以後幾星期,我們邀請了在教育現場打拼的不同身份朋友,來為大家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希望喚起大家對教育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