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何美儀:「窮孩子學好英語,可能嗎?」


「教育現場啟示錄」系列 ()
策劃 趙永佳 何美儀

這系列文章由在香港「教育現場」打拼的不同身份、崗位人士撰寫,希望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帶出香港教育的種種問題,並反思可能出路。

明報星期日生活」2013年12月22日




五年前,我們讓兒子入讀一間屋邨小學。學生大多來自基層家庭,約三分之一的家庭需要接受經濟援助,單親家庭,新來港媽媽家庭,多不勝數。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SEN)也佔了全校學生的四分之一。父母們的學歷大多不高,懂英語的廖廖可數。孩子們普遍的英語能力,不用多說,都是捉襟見肘的那種。

跟不同年級的同學談及他們的英語學習歷程,了解到愈是高年級,他們對英語的態度愈是負面。他們覺得:一、英文跟我沒關係,每天的生活裏除了上英文課和做英文功課外,根本不會亦不需要接觸英文。二、覺得英文課很沉悶,最不喜歡的就是英文科。三、英文默書極可怕,念得焦頭爛額也是不合格。做改正也不會讓我記牢串法。四、閱讀理解練習沒完沒了,又要快又要準,是悶至極點的考試操練堂課和家課。五、英文故事書看不懂,避之則吉,可免則免,愈要寫閱讀報告就愈不想看。總括而言,孩子們就是不喜歡英文,甚至害怕英文。抱着這樣的態度和程度升到中學,大家對他們的英語能力會有多大期望?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局?跟老師們攀談,感受到她們的無奈與無助。誰不知道學習動機要從興趣開始?誰不明白因材施教才可見學習成果?可悲的是她們沒有空間和時間去實踐教育理想,因為她們被壓下一個重要任務——要確保孩子們小三和小六的「全港系統性評估」TSA的成績要達標(即全港平均水平);更要盡量提高學生們升進第一級別(Band 1) 中學的百分率。為求在數年內提高評核分數,明知不斷補課操練都不是在真正培養孩子們的英語興趣與能力,老師們只可捂着良心,每天都要「虐待」孩子。

基層父母對如何學好英文也無計可施,大多把孩子放學後送到就近的補習社,一來可在自己回家前讓孩子完成功課,亦可着補習導師給孩子多做一兩份補充練習。更可悲的是有些爸媽們認為再多一點功課就是令孩子離開電腦遊戲的最好方法。我看到的是一個惡性循環。更多的操練,只會製造更多的厭惡。基層孩子的英語學習路就像一個死胡同。反之,跟大部分中產孩子相像,小兒自小就跟我一起閱讀圖書,聆聽英文故事,觀看英語卡通電影。詞彙、文法、發音都是一點一滴,慢慢滾存過來。中產孩子在父母適效的扶持和豐富的資源下,在小一學習起跑線上已拋離基層孩子十萬九千里,英文能力的階級鴻溝自自然然從最始階段就出現了。

如果孩子們接觸到的英語是枯燥乏味的,不奇怪他們會抗拒。所以必要讓孩子們感受到英語可帶來愉悅的一面。作為家長,沒權亦沒能力左右正規課程的運作。但擁着這個能愉快地從閱讀中學英文的信念,我和家教會的朋友決定在校內推廣親子英文故事共讀。在家長們的協助下,六個月後我們爭取外間基金會支持和家長們的捐贈,在家教會建立了一個小小的有聲英文圖書角,連CD的英文故事書達五百多本。這圖書角於午膳及放學後開放,讓家長和孩子們借還圖書。

硬件有了,第二步就是引導孩子及家長們到有聲圖書角,跟有趣的故事書打個照面。得到圖書館主任的支持,每一班小朋友都有機會在圖書課到有聲圖書角聽聽故事,翻翻圖書,減底對英文圖書的抗拒感。當然,更重要的是讓爸媽們體會孩子的英語困局,明白語言能力要從廣泛閱讀中累積過來。所以我們舉辦分享會及工作坊,鼓勵爸媽們跟孩子一起聆聽及閱讀英文故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爸媽們大都劈頭一句「我不懂英文,怎麼唸?」。為了增強爸媽們的自信心,我們還舉辦「爸媽讀者劇場工作坊」,讓爸媽們大聲朗讀英文劇本,看到、聽到自己的進步。

多管齊下的努力,有聲圖書角的借閱量慢慢遞升。綜合資料後,發覺低年級(一至三年級)的借閱量比高年級的(四至六年級)多很多。高年級的同學確實功課忙得多,但無可置疑他們對英文圖書的抗拒感也大很多。對我們來說,這推動親子共讀的運動已算是成功了第一步。沒有孩子是討厭故事的,很多學術研究亦已證明要學好英語便要多閱讀。閱讀不只是跟文字的接觸,真正的故事書就是色彩、藝術、文化、情感、知識等,共冶一爐的媒介。閱讀能廣闊孩子的視野、認知和體驗,對資源貧乏的基層孩子來說尤為重要。我們的有聲圖書角也引証只要給孩子和父母們足夠的閱讀支援和鼓勵,基層孩子學好英語的機會便可大大提高。

基層孩子要學好英文確是艱難。他們的起步點較低,家長的支援有限,但這個教育制度要求他們進步神速,老師們唯有不斷的拔苗助長,補課、默書、操練。結果,有多少孩子能捱得過去,擁有堅實的語文基礎去應付中學的挑戰?當考試局官員驚訝地列出中學生在公開試中英語能力不濟時,當局有沒有探究原因?官員們有沒有親自到基層學校,嘗嘗兩三日的教學滋味?

在課堂上,可以「閱讀」少一點為TSA而寫的時間表、廣告、通告、書信、明信片,而多閱讀真正的故事書嗎?學校可以提供更多鼓勵和支援給父母在家中進行親子閱讀嗎?香港各大教育學院和教育局可推行更多的故事教學法課程給現任老師和職前老師嗎?教育局可取消那純為測試學生英語應試能力的TSA嗎?公共圖書館可添置多一點有聲英文圖書,甚至建立有聲英文圖書角嗎?香港政府可以像英國政府推動的BookStart,積極推動幼兒閱讀嗎?

曾擔任語言常務委員會主席的田北議員近日在報章也表達了學校正規英文課堂的問題,「『被迫式:聽、講、讀、寫』,是單向的學習英文的知識。….正規課堂難以啟發學習英文的興趣,更差的情況是內容沉悶或艱深,打擊學生對英文的信心,隨時得不償失。」正藉政府將向語文基金注資50億元,滿心期待田議員會建議政府檢視及改善正規課程的教學,萬萬不料他除了建議「盡快落實小班教學,不要有任何英文班超過25人」外,卻提出:「要學生懂得、喜愛運用英文,關鍵是透過非正規課程,啟發幼兒及小學階段提升小朋友對英語的興趣」。又謂:「一直被忽略但必須的英語學習方法是『非正規課程』,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誘導學生利用英文作為工具,開心才是啟發學生學英文的重中之重。」

既然田議員能如此清楚指出主流學校英語教育的問題,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對改革正規課程的教學避而不談?非正規課程,正如我們的有聲圖書角,固然有它的作用,但這都是邊旁的輔助,學生每天面對的英文課堂和數年便要面對的公開評核才是核心嘛!莫非正規課堂在評核的蹂躪下已爛得誰都不敢碰?

在現時的環境下,基層孩子的英語路只是在捱打狀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當中固然有捱出頭來的,但絕大多數都是在陪跑,愈走愈泄氣。醒覺了的爸媽們明白孩子們學好英語,不能只依靠學校了,唯有靠自己跟孩子一起閱讀、一起進步。但在生活的千斤重擔下的基層父母,又有幾個有餘力這樣做?又有誰能拉他們一把,和他們一起培養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建立真正有用的英語基礎?希望政府如果真的巨額注資語文基金,就要用得其所。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明報「童悅讀」2013年12月3日


世上最神秘的門


孩子到麥當勞購買兒童餐,很多時都是為了附送的小玩具。我家也收藏了不少這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玩具。如果送的或換購的是兒童故事書,孩子的反應會如何?

英國的麥當勞真的開始了這贈送或換購兒童故事書計劃。不清楚是真心推動兒童閱讀,還是視此為另一商機,但肯定孩子接觸圖書的機會大大提高。香港的麥當勞又會不會跟隨呢?

上月提到孩子每天「玩」的時間太小了,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都沒法培育和好好發揮。有父母為孩子安排藝術班學畫畫、紙黏土等,但藝術和文字都是讓我們表達自己的媒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藝術和文字結合,來一次創意搞作——親子圖書大創作。

今期介紹的書,書名令人一看就想翻開,名字是《圖畫書的創意攪拌機》。作者在法國出生,卻在意大利長大,是童書作家和插畫家,怪不得插圖和文字的配置特別有趣,讓人想追看下去。正如作者在序言說:「好奇心會催促我們打開一道門。世界上最神秘的門,莫過於書的封面了……一本書的封面或一道門,都無聲的訴說着顏色、形狀、裝飾以及上面寫着的字。一本書就像一棟房子,自成一個世界。」

一起動手創作圖畫書
一本書就能帶孩子進入一個無限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是孩子有份打造的話,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必會自然燃燒起來。作者把圖畫書的創作分為幾部分。
第一部分是「尋寶」。孩子接觸到的圖畫書都是平面光滑的。作者建議孩子做探險家,蒐集不同的零碎有用東西作畫,把蒐集到的寶藏放進腦中的幻想大籃子裏。例如,鉛筆屑可做成芭蕾舞裙和鳥的羽毛、迴紋針黏在一起可變成動物、玉米片盒做成多彩的汽車、豆豆作動物身體、舊拼圖作木質地板、紅葉變成火焰。總之,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賦予生命力。作者亦給了不少點子,不同顏料(水彩、廣告彩、油畫、色鉛筆、熒光筆等)的用法。

第二部分是「創作故事」。作者發明了一個讓故事點子跑出來的方法,叫「按摩你的想像力」。作者提出了很多問題讓孩子寫下答案,跟着列出這世界中最愛的事物,再加上情節、角色、氣氛等。作者還介紹如何創作故事腳本,設計字形、封面和繪圖技巧。

第三部分「五花八門的做書方法」最有趣。簡易書、手風琴書、葉片書、形狀書、卷軸書、電視書……真是創意無限。作者在最後還加插多名小朋友的創作書實例。
除了親子活動,老師也可結合藝術課和語文課。比起單單的畫一幅水彩畫、寫一個100字的故事,做一本活力滿分的圖畫書是不是更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呢?那些操練式的應試練習,少做一點也罷!

Book Info
書名﹕The Book Book——圖畫書的創意攪拌機
作者﹕蘇菲、貝尼尼、佩脫瑪琪

出版﹕典藏藝術家庭

趙永佳﹕ 家長們不要再被「裝越位」!

「教育現場啟示錄」系列 (一)
策劃 趙永佳 何美儀
這系列文章由在香港「教育現場」打拼的不同身份、崗位人士撰寫,希望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帶出香港教育的種種問題,並反思可能出路。



明報 「星期日生活」20131215

在足球術語中,進攻一方比防守一方(龍門除外)更接近對方球門,就是越位。球賽中防守球員會在對方傳球一刻向前移動,令進攻球員跌入「越位陷阱」。最近身邊不少家長都對我們說要將或已將在念高中的孩子送到外國。他們的孩子原來都在主流教育系統中準備考文憑試,但在兩輪公開試成績公布後,卻嚇破了膽。問題不是眾人焦點的通識科,而是中文!當他們明知中文不可能達到大學最低要求3級的情况下,唯有趕快另尋出路,到外國升學去。

我聽到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家長們又被政府「裝越位」了。

十多年前,大家普遍覺得英語能力比中文重要,所以很多家庭都會自小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請家教、在家中講英語、上英文幼稚園、是很多父母都會採取的策略。我們那一代,尤其是考A-Level的,對中文其實並不太重視。會考考過中文,升上A-Level後,根本不用再念中文。後來雖然有中國文化科,但只算半科,考的主要也不是語文能力,而是理解、思考方法和文化知識,對中產孩子來說並不太難。簡言之,現在當家長的那一代人,很多進大學靠的是英語或其他能力,中文壓根兒不在考慮之列。因此,就算到了回歸前後,當現在正念高中的孩子出生時,很多人眼裏都只有英語,沒有中文。縱有不少孩子仍留在主流教育系統中,但在「英語優先」的指導思想下,只要資源及能力容許,便會全力爭取進入「英文中學」就讀,因而中文也就慢慢被忽視了。

但在新高中課程下,3級中文赫然變成進大學的門檻,而課程也作了很大改動(如取消了範文),圖令考試更能測試到學生的中文根底。我不是語文專家,不知道沒有範文的好壞,但肯定對平常以英語版Harry PotterHunger Games作「閒書」的中產孩子來說,文言文不啻是火星文。如有範文可以「惡補」一下,那還好些;但沒有範文的話,考的是中文根底,就真是「一Q清枱」了。

我有位朋友在中五考試成績出來之後,才慌忙替孩子找學校到英國升學,因為老師差不多明言,他的孩子頂多只有2級左右成績。在這噩耗之下,他就算有多不捨得,也要把孩子送走,最後驚險萬分地在開學前一周才找到學校。我在大學收生過程中,也碰到有些名校同學個案,整體成績是「滿天星」(五星和五星星),但中文卻落得只有2級。我們明知他們進來讀書應該絕無問題,但在現有聯招制度下,我們唯有尊重制度而割愛。這些同學後來有的到外地升學,也有的在社區學院再「博」一次,循非聯招一途升學。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中文不重要,也不贊成好像最近某友校高層宣稱會取消中文(和通識)的入學要求。事實上,在中文科的問題上,很多家長最大的不滿是政府改變遊戲規則,「裝」了我們越位,移動了龍門的位置,甚至是由踢足球改打籃球!對很多家長來說,穩定壓倒一切,遊戲規則清晰的話,我們就可以「田雞過河,各師各法」,自己想辦法讓孩子接受理想教育成材。就算是中文3級的要求,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有的是時間,大不了惡補一番,也不見得會「全軍盡墨」。

不過,這次新高中的中文問題,也應該令我們再次思考:在今日香港,家長靠靈活「走位」與自力更生的教養策略,是否還會像以前一樣有效?當然很多家庭還是可以選擇離開主流教育系統,但也不是每個家庭可以這樣做;也有爸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看着他(她)成長,不希望孩子們太早出國。當然國際學校或外國愈來愈誇張的學費也是一個原因。

文憑試中文科的最大問題是政府貿然改變遊戲規則,令中產家長為孩子從小就主打英語的策略,忽然一敗塗地;又沒有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充分「警告」家長,提醒他們準備。當然家長們自己「不問世事」,以往沒有很警醒地監察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改變,也是造成今天問題出現的主因。

很多家長(尤其是中產家長)以往都是「見招拆招」,希望以個人(家庭)努力來補救本地制度的缺陷。但國民教育一役,令很多家長醒覺到,有些事情不是個人努力可以解決。在國教事件中,家長加同學們的聯盟,是推倒國教政策的關鍵。但香港的教育問題,又豈只有洗腦國教一端?我們還能不問世事,祈求以自己或孩子的努力去面對不正常、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嗎?

對留在主流教育系統的家長來說,除了是否能進大學以外,更應關心的還是這套教育制度會培養出孩子們怎樣的語能力,是否能面對將來的挑戰?以語文教育為例,長遠而言,問題不是中文還是英文更重要,而是哪一種語文能力?我雖然在大學任教,但也算是教育前線工作者,可以分享自己的觀察。我在大學中碰到不少同學,入學試成績不俗,但基本能力薄弱,語文(尤其是英語)更是一塌糊塗,基本上在入學時其語文能力不足以應付大學課程的需要,因此現在本港每家大學的本科裸課程,也加插了不少語文訓練來補救。

我的專業對英語,尤其是閱讀能力要求很高,但近年來卻發現同學們進來時都很容易栽在閱讀這一關。要知道我的學生高考成績已達到全港最高百分之五、六左右,而諷刺的是,香港在最新公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排行榜上,閱讀能力是名列全球第二!這令我反思,同學們這十多年來的應試式語文教育,究竟為我們下一代帶來什麼?這些世界排名,同學們的高考成績,又代表了甚麽?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有「輕中重英」,希望在學校課程以外為孩子們培養一些「正常」的英語能力。很可惜,主流學校的課程,不但英語不成,在應試中文的影響下,也不見得能為同學們打好中文基礎,有朋友就以「中不成,西不就」來形容

追本溯源,我們在大學、高中碰到的語文問題,根源可能是在小學教育,而且是我們的教育部門還是死命地和迂腐地護航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2004TSA的出現,在社會上沒有太多討論,但十年下來,其實已經變成另一個教育部門佈下的「越位陷阱」。

主流小學不單是教科書,課程和校內考試也都已「TSA」化。一般小三同學們的堂課和家課中,TSA的補充練習、默書、抄寫可算是「主菜」,也是最花時間的、最令孩子們覺得沉悶的和最沒有意思的。試想像:小三TSA的英語測驗,要八歲的小孩在25分鐘內完成二十頁的測驗(包括四篇閱讀理解和一篇寫作) ,如果不是通過大量高負荷的操練,那有可能完成?

就這樣,主流學校中的孩子就一天到晚的操練應試技巧和速度,真正能訓練到語文能力的大量廣泛閱讀及討論,反而沒法做到。家長就算重視閱讀,但在大量的家課和TSA操練的攻擊下,根本是「望(圖)書興嘆」,無能為力。很多同學經過小學、中學TSA式操練的洗禮,根本已對閱讀喪失興趣,2011年的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也指出香港的學童在35地區中的閱讀興趣為最低。最後他們就算上到大學,也只會視閱讀為苦工。

家長們的「相信制度,埋頭苦幹」,變相助長了教育當局的某些令人扼腕的決策。故此,我們現在應該效法年輕人,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社會發聲,向政府施壓,逼它檢討、修訂惡劣粗糙的政策,不要再被政府不知不覺間「裝越位」。可能我們要變成真正的「怪獸」家長,讓政府知道我們是會拚命守護孩子,惹不起的怪獸!


在以後幾星期,我們邀請了在教育現場打拼的不同身份朋友,來為大家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希望喚起大家對教育問題的關注。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明報「童悅讀」2013年11月5日


還孩子真正童年


近日報載教育局為了減輕小六生壓力,擬2015年起不再公布全港小六TSA的成績水平(達標率),亦指令督學不可用TSA達標率作為視學指標。剛好10月初發表的聯合國兒童權利(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報告書建議香港政府在減低孩子考試壓力之餘,亦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遊戲時間,並擴闊兒童主動學習的空間。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張貼在港鐵站的海報上有這樣的一句﹕「還兒童真正童年」,很悲哀啊!我們給了孩子怎麼樣的童年?我們是在虐待兒童嗎?「真正」童年是怎樣的呢?16年前我家老大出生時,我跟他老爸說希望孩子長大後回想起的童年景象,是我們一起玩、一起看書的快樂回憶,而不是伏在桌上埋首功課的苦况。結果,小學還可做到,但到中學,還是要逃到外地去。

說到要孩子動學習,必先讓孩子喜愛學習。但對孩子而言,學習跟沉悶的功課、重複的練習,不斷的默測考已畫上等號。學習的動機從何而來?活在體制內的框架,作為升斗市民,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唯有好好利用在家的空餘時間。我積極推動親子閱讀,因為快樂的閱讀體驗不單讓孩子感到樂趣,還讓孩子自在地「看」到自己在學習路上的成功。

近日又有媽媽向我哭訴二年級的女兒經歷學校地獄式的試練後,對英文學習完全退縮,更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孩子已討厭學習,何來主動學習?那位媽媽該怎麼辦呢?請家教、送孩子到補習班?那豈不是惡性循環嗎?

還孩子真正的童年,就讓孩子自由快樂地閱讀吧!在色彩繽紛的圖畫裏,在天馬行空的故事中,跟孩子樂在其中,嘗嘗愉快學習的好滋味。有一位育有雙胞胎的台灣媽媽廖彩杏就是渴望能讓閱讀成為孩子的最高享受,孩子從5歲開始接觸精彩有趣的英文有聲故事書,最終成功虜獲孩子的心靈,令他們愛不釋手。

廖媽媽把她的歡樂歲月和經驗,一一記下。書中的序有以下一段話﹕「當家裏有隨手可得的好書,充滿讀書的溫馨氣氛,孩子跟父母膩在一起讀,讀得欲罷不能,讀得哈哈大笑,讀了之後又能聊得很開心,親子間有無數本共同喜愛的書……就讓故事本身的趣味打破語言學習高牆,讓父母無盡愛與包容,悄悄留存在故事書的隻字片語之中。」

雖然書名有點賣藥的味兒,但廖媽媽確實用心地推介了100本有聲英文繪本(包括童謠、押韻故事與兒歌,以26個字母為主題的ABC字母書、適合兒童閱讀的科學有聲書等。)。廖媽媽也是英老師,書中也加插了一些英語學習的小秘笈。

童年,只有一次。希望教育局能對基礎教育再鬆綁,取消小三的TSA,給老師多一點空間及支援推行優質閱讀計劃。政府、學校、家長,齊來回應聯合國兒童基金的真誠呼籲吧!還孩子真正的童年!


Book Info
書名﹕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
            一年52100本英文繪本閱讀計畫
作者﹕廖彩杏

出版﹕天下雜誌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本文經編輯後刋登於FAM樂活.家(第十八期)2013年十月號 )

兒子與星兒同行之路

: 趙永佳 何美儀

起初只是從其他家長口中知道老三「小肥羊」鄰班有一位很特別的同學「北極熊」。上課時他會不安於位,亂跑大叫,小組活動時不會和人合作,甚至不時會踢其他同學或他們的椅子。開課幾個月後,在一次家長會活動中,老媽和北極熊的媽媽相遇,才嚇然發現,原來她是老媽中學的師姐,甚至她們兩人的姐姐也是同學!
相認之後,我們才知道,北極熊有自閉傾向。很慚愧,一直以來,我們對有「自閉」傾向或其他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 SEN)的小朋友(所謂的特教生)的認識,其實都只是來自一套日本漫畫,已故漫畫家戶部敬子的《與光同行》,我們對自閉小朋友沒有親身經歷,只是覺得日本漫畫真的很厲害,作者可以把這樣的題材發展一個如此感人(催淚)的故事。
北極熊媽媽後來請小肥羊幫忙,當北極熊一個行為治療的伙伴,在他的訓練過程中當訓練員的助手。簡單來說就是和北極熊一起玩,但需要按訓練員的指示製造一些特別情境,例如故意發脾氣,或和他爭奪玩具,好讓北極熊學習基本社交技巧,如何和其他人相處。老媽對行為治療一竅不通,只覺每星期一次的兩小時訓練,對小肥羊來說也不過是玩耍的時間罷了。這也開始了我們與北極熊的一起同行、成長之旅。一路下來,三年了,兩位媽媽慢慢也發展了深厚的感情,在教養孩子的路上互相支援並分享、體驗。我們不知不覺間,亦和小肥羊一起進入了自閉孩子的世界。
我們是中產家庭,老大、老二小學唸的是直資學校,除了一兩個有輕微行為問題的同學之外,其實身邊很少SEN的同學。小肥羊唸的卻是一家較基層的公共屋邨小學,學校裡有頗多的同學有不同的特殊學習需要,有學習障礙,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有閱讀障礙,也有不同的情緒問題和自閉傾向。我們很感恩,透過老三,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社會的多元和不同階層家庭的處境。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發現了很多現在所謂融合教育的問題。融合教育的原意當然好,先進國家的做法也是要融合教育,但可惜在香港畸型的教育生態及失敗的政策下郤製造了一個個的悲劇。老師對特殊學習需要的認識很表面,依照教育局的最起碼90小時的培訓,根本沒可能掌握到如何處理不同特教生的行為和需要。北極熊父母在小一爭取了一年,在小二終於獲教育局派遣一位課堂助教,協助他上課,但這位助教其實只是一個剛中七畢業的年青人,熱誠有餘但卻苦無方法,只能在課室和北極熊不斷「兵捉賊」般追逐讓他安坐。小四年中,北極熊實在無法在主流學校再捱下去,功課、課程、默書、考試全都令北極熊和媽媽都發瘋了,唯有轉校至私立特殊學校。
老媽常說,「小朋友幫助別人,自己心靈也會得到了滋養」。當然他不是百分百的天使,他也會和北極熊吵架、爭奪玩具。但總的來說,他知道無論在甚麼時候也應該當他的伙伴,在他身邊幫忙。北極熊比較自我中心,並不很懂得如何和小肥羊一起玩,但小肥羊卻是接受了要當北極熊身邊的「小天使」角色,視他為好朋友。對大人來說,要「照顧」別人,聽來有點傲慢,但一個小朋友能接受並甘於去「照顧」別人,卻並不容易。為了讓他明白北極熊的處境,我們常和他解釋不同人會有不同才能、不同需要,所以我們如果比別人有多一點的才能,少一點需要,就應該要為自己的福份而感恩,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出手相助。
在小三轉校前,我們和小肥羊商量,他會問媽媽:「如果我轉了校,那麼北極熊會甚麼樣?」又有一次,他們一起上學時,北極熊撞到一位低年級的同學,對方的家長正想發難,他居然會立刻對那位家長說:「對不起,他是有自閉傾向的,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當老媽把這兩件事告訴北極熊媽媽時,兩位媽媽也是眼有淚光。北極熊媽媽也很開心他們慢慢成為好朋友,這段友誼對自閉兒來說很不容易。有一天,北極熊媽媽興奮地丶眼泛淚光的拿了一篇作文題目為"我的好朋友"給我看,平時北極熊有一句沒一句的,只寫上廖廖數字,這次居然完完整整的描寫小肥羊,結尾寫着:「我們常常一起玩,我希望我們永遠都是朋友
小肥羊的同理心,在同齡小孩中相當突出。他在足球隊中對隊友,尤其是年紀較小的,都會做好大哥哥的角色,甚少埋怨隊友踢得不好,反而會不斷鼓勵和提點。他在家中年紀最小,從前我們擔心他會很「BB」,太依賴別人,但事實是他卻是我們三個兒子中最會照顧他人的一個,在他協助北極熊訓練的期間,其實他自己也成長了不少。真的很感恩,北極熊讓他體驗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讓他更明白自己和別人的限制。
認識了北極熊,我們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也長了不少見識,知道其實他們當中有很多不同情況、不同需要,也突然發覺,原來身邊也有很多小朋友是有類似處境。但最想不到的是,後來我們才發現家中也有這樣的小朋友!老大和老二都在直資學校上小學,後來轉到國際學校,所以在他們的同學當中特教生本來就很少。老大學東西比較慢,但也應該沒有學習障礙。老二則自小非常活躍、專注力較低,但因為他也是資優生,所以我們一直以為這是資優孩子的通病,只是一直為他找一家比較「寬鬆」的學校,後來找到屯門的「自然學校」,在那裡包容的環境下,他也好像適應了學校的生活。中學轉到國際學校,起初他好像沒大問題。直至到了十二歲左右,他的青春期開始,行為問題又再次出現。
上課和做家課時完全不能集中、暴躁、常埋怨大人很煩厭、沈迷他有興趣的事情(如電腦遊戲),是當時他的主要問題。當然這些現象在很多青春期男孩身上也會發生,但老二的問題似乎特別嚴重。暮然發現,老二和北極熊好像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例如記憶力超強,但也超級固執,非常自我。於是我們後來就把老二帶到心理醫生那裏,在一連串測試下,結論是他患有ADHD(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症),而且極有可能是遺傳的,因為老媽的二哥,甚至老爸自己其實都有一些類似的徵狀。他去年開始服藥,大半年下來情緒和行為問題改善了不少,學業成績突飛猛進,也控制了情緒。我們不是要危言聳聽,恐嚇說很多小朋友其實也有特殊需要,也不是要為心理醫生宣傳。我們明白那類控制情緒的藥物有一定副作用,而且老爸也是沒有吃藥看醫生之下在社會上適應下來。不過,我們感受到經驗和知識的重要,如果沒有和北極熊相處的經驗,我們也不會對身邊人和事有這樣的察覺和全新體會。我們原意是幫助他人,但最終幫的原來是自己。
小肥羊與北極熊同行四年,得益最大的可能是我們一家。退一萬步說,單單是我們和孩子們明白、接受社會上的多樣性和差異,已是上了重要的一課。將來他們在社會上生活,學懂不同人(包括他們自己)都可能會有不同處境、不同的需要,能和他們合作、相處,我們就已經很欣慰。但願小肥羊和北極熊一路「同行」下去,一起成長。
和北極熊相處,再回頭發現老二的特殊需要,我們深深體會社會是非常多元。我們很清楚,社會仍然會由「主流」和「正常」所主導。在香港,社會主流對「另類」並不是完全排斥,但也不太寬容,而是更接近「無視」或「忽視」。不過,這也掩蓋不了近在咫尺,就在我們身邊存在着的各種差異。現在的融合教育政完全破產,容易令特教生、學校(老師)、其他同學(家長),出現三輸的情況。如果學校配套資源不足,老師專業訓練不足,不但令特教生受害,他們「正常」的同學其實也要受苦。當然讓特教生融入主流也是我們的理想,但他們的處境千差萬異,其實我們要因應不同特教生的需要而訂立不同的教育方案,也必需要足夠、到位的支援。
北極熊在主流學校掙扎了四年多,最後也是要轉到特殊學校,北極熊的媽媽和他一起奮鬥了這麼多年,外人難以想像當中的壓力和負擔,父母親的大愛在此表現無遺。北極熊很幸運,家境環境不俗,父母的教育程度也高,但我們在老三的學校中碰到的其他特教生,尤其是來自基層的,他們的處境就更艱辛。老媽五月時在立法會的融合教育小組公聽會旁聽,心也疼得不得了。特教生媽媽哭訴兒子在學校不斷被同學欺凌,更因追不上課程要求或交不出家課不停被老師懲罰。老媽落淚了,不但為特教生的痛苦學習和媽媽們的辛酸經歷,更為那些欺凌者,袖手旁觀的孩子們心胸眼光的狹窄感到悲哀。
中產父母花盡心思為寶貝孩子舖好前路,希望孩子能與世界接軌,藝術、體育、知識、思維多方面才華自幼訓練有數。但孩子的憐憫心、同理心並不是數個課堂就能培育到。如果班裏有特教生,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孩子明白幸福不是必然的道理。

「德、智、體、群、美」的全人培育,我們要警惕自己有否偏頗了。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明報「童悅讀」2013年10月8日

接受名字 接受自己

你喜歡你的名字嗎?其實我不太喜歡我的名字「美儀」,意味着美麗的儀態,可惜我就是沒有呀!但名字是父母給的,就算那麼不貼切,也感謝他們對我的一份祝福。

12歲的Rainbow也極討厭自己的名字,她覺得自己內向的性格,完全不符合為人帶來歡樂和希望的彩虹。她的同學也常常取笑她的名字,在她身邊高唱Over the Rainbow

跟很多青少年一樣,Rainbow也有點嫌棄父母。爸爸很喜歡狗,工作就是「放狗」,每天替鄰居帶狗在街上走。難得寓興趣於工作,Rainbow卻引以為恥。媽媽打扮入時、談吐有趣,還是一位教學出眾的英老師。Rainbow應覺得自豪才對,但媽媽任教的學校正是她要轉讀的學校啊。你喜歡媽媽在你的學校任教嗎?如果同學知道了這關係,會有什麼反應呢?

Rainbow個性害羞又內斂,要離開舊友轉到新學校,實在難受不已,該如何部署面對新環境呢?就如這書名一樣,她決定把一切都變成秘密。她給自己起了另一個名字Rosie,並決意藏起她和父母的關係。可惜「紙包不住火」,校長在開學後不久的早會揭穿了她的秘密。在全校的驚訝聲中,Rainbow崩潰了,躲在洗手間嚎哭。最後,師姐和新同學伸出諒解之手,讓Rainbow重新接受自己,自己的名字和奇特的父母。

初看這書覺得很不是味兒,女孩子真麻煩。習慣跟3個兒子相處,遇到難題都是有話直說。女孩子跟男孩子真的大不相同嗎?向14歲的老二請教,他劈頭一句﹕「跟女孩子相處,要很小心啊!她們有時口不對心,有時直言不諱,還是記仇高手。」真的假的?年輕的我不是這樣的呀!(又或我忘記了。)

跟着孩子成長
跟孩子相處是一門高深學問,我每天都在學習。在此想介紹台灣青少年輔導專家盧蘇偉,他發現許多父母都沒有跟着孩子成長,還在用孩子8歲時的教法,把「管」當做「愛」。他建議父母在孩子9歲起要慢慢放手,學習信任和賞識孩子。只要青少年情緒對了,什麼事都可以如願,否則只是跟孩子鬥牛,在家製造情緒垃圾,不但輸掉了家庭品質,還毁了孩子未來的各種可能。

說回這本書,作者Karen的著作多以女孩子為主角,Ally's World系列是她的傑作,但篇幅較長,而Rainbow則較適合初中孩子閱讀。在網上找到出版社設計的教材,老師可看看是否合用。
網址﹕www.barringtonstoke.co.uk/resources/Running_from_the_Rainbow_Resources.pdf

Book Info:
書名﹕Running from the Rainbow
作者﹕Karen McCombie
插圖﹕Jessica Secheret
出版﹕Barrington Stoke Ltd.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明報「童悅讀」2013年9月3日

足球小子遇上火爆家長


莘莘學子開學之際,球壇也熱鬧起來。歐洲幾大聯賽紛紛開鑼,英超西甲德甲意甲……你家的足球小子最擁戴哪位足球員?原因何在?是外形?技術?性格?我家老大曾是巴塞美斯的粉絲,覺得他很有毅力,個子雖小,卻以超凡技術和速度,帶領球隊進軍世界。可能因為老大個子也不高大,以美斯為榜樣,鞭策自己努力向上。

今期介紹書籍的主角,11歲的Jake跟美斯很相似,矮小但有速度,比賽觸覺敏銳。Jake居住的地方有兩支很出名的球隊——UnitedCity。相信作者是以英國曼徹斯特的曼聯和曼城球隊作背景參考。JakeCity支持者,可惜考不進青年軍。為了得到專業訓練和比賽經驗,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勵下,Jake最終成功考進United的青年軍。

Jake是左翼,與中場的Ryan應建立默契,組織入球機會。可惜,Ryan識破Jake身在曹營心在漢,兩人關係陷於冰點。在兩次比賽中,Ryan都不肯傳球給Jake,結果敗北而回。

三類父母的態度

故事集結了不少青少年的成長煩惱:身分認同、朋輩關係、如何抉擇等。喜愛足球的孩子,特別容易代入角色。身為足球小子的老媽,我讀這故事另有一番感受,因為故事訴說三類父母對孩子熱愛足球的不同態度。

先說Jake,他的爸爸身體也流着足球熱血,餘閒必定跟Jake一起踢球。他總是站在球場邊,默默看着Jake在球場上追跑,不時報以微笑,拇指直豎以示支持。

守門員Tomasz的爸爸只管接送,從不觀戰。他不喜歡足球,還認為會影響學業,所以訂下協議,若Tomasz成績不達標,便要退出球隊。Tomasz為了踢球,每天都要抓緊時間讀書。

Ryan的媽媽則是緊張大師。每次比賽都會在場邊吶喊,兇巴巴的喊着Ryan的不是。她有次還走進場中,大罵球證的裁決對Ryan不公。

我很喜歡在球場邊觀察父母的表現:有的默默看,有的碎碎唸「跑快些呀!」「後面,有鬼!」「傳球啦!」,有的當然會大聲咆哮,比教練更聲嘶力竭。我家老爸就是後者,每次賽後他都累得要死,肝火上升,喉痛聲沙。

老爸和我都很支持孩子踢足球,這是學習時間管理、團體合作、磨練體能和專注的有效平台。近幾年察覺到一個現象,每到測驗考試季節,大部分足球小子都不翼而飛,就算是比賽,也會有家長不准孩子出席。大家的取態呢?

這故事只是Football Academy系列中的一個故事。作者Tom Palmer的學業成績平平,但熱愛足球。自從開始閱讀足球的報道和雜誌後,他決心要當足球故事作家。現在,他夢想成真了。

親子共讀點子﹕

(一)Ryan非常不滿媽媽的嚴厲,卻敢怒不敢言,還把怒氣遷於同伴身上。你會怎樣幫助他?
(二)若父母反對你花時間於嗜好上,你會怎樣回應?
(三)當嗜好影響學業成績,你會如何處理?


 Book Info:

書名:Football Academy - Boys United
作者:Tom Palmer
插圖:Brian Williamson

出版:Puffin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明報「童悅讀」2013年8月20日


反核護家園


上期介紹過英國著名童書作家Michael MorpurgoFox Friend,他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欣賞,往往在書中表露無遺,今期續談他另一本作品。

自從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大家對核能的危險警覺了很多,反核情緒至今仍然高漲,就連內地同胞也群起上街抗議,反對在家園附近興建任何跟核原料有關的工廠。

Homecoming一書描述的美麗、平靜海景,正正就是Michael年少時生活的環境。故事講述男主角Michael50年前跟媽媽離開家園後,從沒回去看過。他心知肚明,眼前的故鄉已經面目全非,會令他感到厭惡作嘔。

故事開端娓娓道來Michael小時候被一班男孩子欺淩的往事。他受了傷,被一名住在海邊的泰籍女士Mrs Pettigrew帶回家療傷,所謂的家,其實是一個火車卡。Mrs Pettigrew的丈夫在他們婚後17個月,修理發電器時意外死亡,她從此孤單過活。Michael很喜歡Mrs Pettigrew的住所,常常跟Mrs Pettigrew一起住的狗兒和驢子追追逐逐,Michael很認同Mrs Pettigrew的說法,那裏是一個天堂。

強建核電廠 美景不保
一直平和的描述到故事中段起了變化——政府要在Mrs Pettigrew的家園興建核電廠。鎮上居民起初群起反對,特別是Mrs Pettigrew,她在議事廳導出一段感人肺腑的內心話﹕「各位,請三思。機器、科學都不是完美的,意外很容易發生。核電廠將會建在我的家園,你可能認為這是個既不重要又不特別的地方,但這地方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非常特別。這不止是我的家,是海鳥、野鵝、海瀨、狐狸、鹿的家。這裏住着過千種昆蟲、植物。你們沒有權去破壞這個家……這座充滿輻射毒素的廠房就算停產,數百年後仍會礙眼地聳立在這裏。這裏永遠都不會回復原來的美麗。」

結果如何?政府強行收地。Mrs Pettigrew傷心地賣去所有家財,回到泰國老家,不久傷心至死。Michael的媽媽亦相信那不再是個安全的地方,決定離開。50年後的今天Michael回到這老家,再找不到他認識的鄰居,聳立眼前的是一大座醜陋的石屎廠房。

往事點出發展保育矛盾
好簡單平淡的一個追溯往事的故事,內裏卻蘊含着沉重複雜的社會矛盾議題——環境保育、經濟發展、核能。孩子到了初中,正好以此故事作引子,討論城市發展與自然保育的矛盾。就以菜園村因興建高鐵而要搬遷為例,重點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嘗試去體會不同角色的感受。

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見於他和太太一起創立的Farms for City Children。他們在英國設立3個農場,讓住在城市的孩子可在農場住上一星期,體驗農耕生活,明白食糧從何而來。我很羨慕Michael,他的工作包含了他最珍愛的三樣東西——孩子、大自然、故事。

親子共讀點子﹕
(一)如果你是小鎮的居民,你會歡迎核電廠的設立嗎?為什麼?
(二)大亞灣核電廠離香港也很近,你覺得有沒有危險?
(三)如果你是Michael,你可以做什麼支持Mrs Pettigrew


Book Info:
書名﹕Homecoming
作者﹕Michael Morpurgo
插畫﹕Peter Bailey

出版﹕Walker Books

明報「童悅讀」2013年8月13日


生命就是不公平


孩子喜愛動物,就算兇猛如老虎、狼,都會吸引孩子的目光。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不少,但由收養小狐到探討眾生平等,以至公平的精神和本質,這可是不可多得的讀本。

Fox Friend故事女主角Clare,父親經營農場,一天,Clare發現一隻楚楚可憐的小幼狐,但狐狸是農夫的大敵,Clare苦思良久,決定偷偷收養小幼狐,每天悄悄運送食物到小木屋,當作寵物般照料。小幼狐日漸長大,再也不能待在屋子裏。Clare明白是時候把幼狐放回大自然,讓牠自己獵食。她當然萬般不捨,但知道這樣做對小狐是最好的。

翌日,Clare在農場幫忙時,突然聽到「砰」的槍聲。是爸爸在雞籠外把一頭小狐射殺了(大家心裏有數,那就是Clare撿來的那頭小狐)。故事最後段的描述對喜歡動物的孩子來說會很傷感。爸爸對於小狐的舉動非常驚訝﹕「小狐竟然在白天下,毫無警惕地走到雞場,就好像是在自己的地方一樣。」小狐一直被Clare飼養在小木屋裏,從沒體驗過野外生活,就連捕獵的基本法則都不知曉。Clare的爸爸最後奉上一句﹕「只有死了的狐狸才是好狐狸。」

生命應是平等的
對於農夫來說,狐狸永遠是敵人,但Clare認為生命應是平等的。在故事開端她跟父母有一場很有意思的討論。Clare認為獵狐活動(fox hunting)太殘忍,但媽媽覺得獵狐是必須的,因為狐狸數目太多,會嚴重影響生計。Clare回敬一句﹕「人類的數目也太多,但沒有人會來獵殺我們。所以獵狐是錯的,對狐狸太不公平。」你會怎樣回應Clare?單純的小孩碰上現實的成年人談不公平、不公義,結果會如何?大家都可能會跟Clare爸爸的回應一樣﹕「這可能是不公平,但生命就是不公平。你和我也渴望公平,但現實確是這樣。」

我很喜歡看Michael Morpurgo的故事,每次他都會令我合上書,好好的思考。這次的反思議題可真令人頭痛——「公平」。香港到處都充塞着不公平的現象——雙非學童、直資學校、小圈子選舉、地產霸權……父母如何幫助孩子了解和面對社會的種種不公平?

這本書貼了一個標籤「dyslexia friendly」(親讀障) ,即是書的紙質、字形大小、字體、行距,甚至句子長度,都經調校,讓患有讀寫障礙的孩子較容易讀完這本書。政府於2005年的普查中發現香港約10%人有讀寫障礙問題。根據教育局數字,2007年被評估為有特殊學習困難(包括讀寫障礙)有13,000個學童。真正的數目應該更多,因很多家長都不肯正視孩子的問題。大家不妨看看這本書,感覺一下它跟其他故事書有什麼不同。

親子共讀點子﹕
(一)Clare認為獵殺狐狸是不公平的,你覺得呢?
(二)如果你是Clare,你會選擇置幼狐不理,還是飼養牠?
(三)除了Clare的選擇,還有什麼方法拯救小狐?

Book Info
書名﹕Fox Friend
作者﹕Michael Morpurgo
插圖﹕Joanna Carey

出版﹕Barrington Stoke Ltd.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明報「童悅讀」2013年7月23日

辣招「管教」爸媽


自從當上爸爸媽媽後,大家看過多少本養兒天書、教養錦囊?記憶所及,從小學到大學,從來都沒有老師教過我當父母的滋味,更不用說如何做個好爸爸、好媽媽。這是一條邊做邊學的路啊!

以前我推介過一套頑皮仔系列書Horrid Henry。不知大家看過後(特別是孩子),有沒有想把我打飛。Henry的壞脾氣、惡作劇,你的孩子有沒有學上?還是孩子看過後,覺察自己可愛溫馴的一面而沾沾自喜,處處表揚自己?

比較讚美 塑造完美父母

今次跟大家介紹的是今年新出的Horrid Henry's Guide to Perfect Parents。如何管教好孩子的書看得多了,這一次換個角度,看看孩子又會想到什麼點子來管教父母?這管教手冊非常精彩,Henry提出8個辣招,令父母變成孩子心目中的「完美爸媽」。

例如辣招一:把父母跟朋友的父母比較——突出朋友父母的「優質」行為,如讓孩子看無止境的電視、給孩子買玩具等。

又例如辣招二:讚美良好行為。Henry的金句是「沒有人喜歡常常被人責罵,父母也是」,所以當父母給你糖吃,要大聲稱頌他們。

學冷靜免期望過高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作者能從一個小孩子的角度去看父母的管教方法,確實滑稽。我最喜歡關於鬧情緒那部分。Henry老氣橫秋地跟大家說:「所有父母都會發脾氣,尤其是當子女沒做好父母的期望時。但要記,你又老又皺紋滿臉時,同樣也會鬧脾氣啊!」所以,Henry很了解父母也需要「時間暫停」(time out),父母也需要一張「頑皮椅」讓他們坐下來,好好冷靜一下。

「冷靜」,確實是我們作父母的要好好學習的課題。近日看了呂大樂的新作《家長焦慮症》,很有感受。中產父母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從幼兒園開始,不論是孩子或父母都成了鬥獸場中的野獸,一直至大學畢業,打得遍體鱗傷。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路,是一場馬拉松競賽,你會期望孩子贏在「起跑線」,還是「終點線」上?

大家不妨先冷靜想想,你真的認為把孩子塑造成你心目中的完美孩子是可行的嗎?

親子共讀點子:
1. 父母和孩子各自列出完美家長和完美孩子應具備的特質,再分享比較大家的看法。
2.
孩子從Henry8大辣招中,選出最不可行的,然後大家提出其他方法。
3. Henry
其實提出了8大控訴。孩子認同那些也是自己心底對父母的控訴嗎?有沒有其他呢?


Book Info:
書名﹕Horrid Henry's Guide to Perfect Parents
作者﹕Francesca Simon
插圖﹕Tony Ross
出版﹕Orion Children's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