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送給孩子又溫馨又實用的聖誕禮物


青田教育中心邀請您蒞臨門市,揀選一份能與孩子共創溫馨回憶的聖誕禮物。


教育,從小開始、從家出發 ! 爸爸媽媽每天跟孩子沉浸在兒歌和故事十分鐘,一邊享受親子時段的幸福,一邊在歡樂中建構語文基礎,一舉兩得!


大家都知道2011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的研究結果嗎? 孩子從出生至初小階段的親子閱讀,是會正面地影響到孩子在15歲時的閱讀成績表現!(詳情請參閱 www.oecd-library.org/content/book/9789264176232-en )


青田聖誕大優惠, 快來挑選中/英文圖書,給孩子作為聖誕禮物 !


日期 : 12月4日 (星期五) 至 12月24日 (星期四)時間 : 星期一 至 五 上午9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 上午9時至下午1時           星期日 及 公眾假期休息地點 : 九龍荔枝角青山道696號時采中心1樓1室           (港鐵荔枝角站C出口步行2分鐘)查詢電話 : 2304 0355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明報 星期日生活 20151122

體驗學習 傳統學科 如何兼得
何美儀

近日城中熱烈討論TSA,跟我們「優學體驗」也大有關係。團隊中有四位剛完成小六的孩子,已經歷了兩次的TSA;另外兩立升小五,也完成了小三的TSA。他們滿以為今年可擺脫TSA的魔掌。殊不知,計劃一開始他們就要跟TSA正正打個照面!

為了量度孩子們在體驗學習過程中,中英數能力的進展,我們讓孩子在計劃一開始以TSA試卷做測量,到明年六月計劃會再做一次。教局缺課組同事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因TSA的題目確實是經過專家考究,無可置疑,是教育局會全然接受的考核。然而,當我們宣佈大家要做TSA試卷時,孩子們頓時大喊「NO!」「又做?」「唔想再做呀!」。可以想像在真正的教育現場,TSA把孩子們折磨得如何體無完膚!這也正好說明,如果是沒有操練的TSA其實也是量度孩子們某些(當然不是全部)能力的工具,不過現時操練在小學已蔓延到小一、小二,就的確是TSA已經異化的証據。

有朋友問,讓孩子經歷體驗式學習,會忽視傳統學科(中、英、數)的學習嗎?其實,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式學習也可把中、英、數完全混合於學習歷程中,美國的眾多體驗學校就是很完美的呈現。「優學體驗」計劃只得十個月時間,未能做到百分百的融合。孩子們於明年九月便要回到主流學校學習,要確保他們能順利過渡,同樣是我們目標之一。

辦法總比問題多,正向教育就是要積極面對困難。當進入主題學習時,我們會讓孩子們自己蒐集資料、閱讀、分析,並篩選資料。約訪談、做記錄,也是孩子的工作。完成後的成果報告、反思、欣賞與改善之處,也要求孩子自己主動做好。所以,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學習機會理應不少的。孩子們剛以長洲作主題學習試點,未來會跟大家詳談「長洲之旅」的發現。

除此之外,我們特意加插了三項「活動」,以維持孩子的基本能力。第一、我們鼓勵孩子多閱讀,每天帶備故事書,盡量在不同時段加插自由靜讀時間。孩子們亦可交換心愛圖書,彼此鼓勵。計劃開始至今已兩個月,不出我所料,孩子們是會悠然自得地游走於不同中文圖書之間。但英文圖書,就完全欠奉。

英文方面,唯有靠第二個方法。因應孩子的英文能力,他們需要購買一套(適合個別能力的)英文學習套。該學習套是以故事為閱讀主幹,附以閱讀前後的詞及理解練習,還有聆聽訓練及故事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套附有聆聽光碟。我要求孩子每星期閱讀一個故事,把故事聆聽最少三次,然後朗讀給爸爸媽媽和我(語文導師)聽。他們創作的故事我也會欣賞,並給予有限度的修改。我希望他們的語文學習,是快樂的,有成功感的。文章有過多的批改,對他們而言,根本學不到,亦挫敗太大了。

聆聽及朗讀,我堅持孩子要做到。自己以前是英文老師,就是發現香港孩子的英文聆聽輸入得太少了。日常在課堂上作的聆聽,就是為了做練習,選答案而已。真真正正去聽故事,讓英文的發音及語調自然融入耳朶中,繼而有自信地大聲朗讀出來,不是學習外語的基本功嗎?多年前風麾一時的廣告金句﹕「三個月內學好外語」,正是透過聽和朗讀而成的。我們亦相信,如果孩子聽到自己美麗的朗讀,也會更有自信地克服寫作的困難。輸出,是學習語言成果的呈現。

第三,就是寫作了。對孩子們而言,寫作是一項難度極高的工作。我們要求孩子每星期做畫冊和做周記。做畫冊的過程,孩子蠻享受的。他們自己挑選相片,然後為每幅相片記下點滴留言。一邊看着相片、一邊回憶自己獨特的體驗,感覺非常良好啊!但到寫周記,就如當苦差一樣。記敍加感受,不是孩子在學校也常要做的嗎?為什麼他們會叫苦連天?東躲西躲的,期望我會放過他們?強迫他們,也是沒用的。唯有循循善誘,容許他們自由決定自己要寫多少。不過,相信以後還是要再考量,如何讓孩子願意(都不敢說愛上了)寫作才是。

上星期,我們家長聚首一堂,就孩子的學習,做了分享。很高興,大家都說看到孩子在生活態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正面轉變。一步一步來,爸媽都相互鼓勵。品格培養比中英數能力來得更重要,這是大家都認同的。誠然,對於一年回歸主流的憂慮,大家都不敢怠慢。結果,大家還是要做回一點點的主流家長角色——跟孩子訂時間表,請孩子自訂目標,每星期要完成的中、英文閱讀和數學練習。唉!優學體驗可以延長多一年嗎?


香港的教育,實在令人喘不過氣來,六年的壓迫後,孩子動力沒了,創意也沒了。優學一年,讓孩子優養生息,重新注入衝勁與活力,重燃腦袋中的小點子,原來不是香港獨有。在近期的親子天下雜誌讀到,波蘭原來也有近似小學畢業生Gap Year的計劃,作為一個中、小學間的整固與過渡,在全國的主流學校中推行。嘩!豈不快哉!現在升中的適應問題這麼嚴重,香港教育局會否也會考慮把Gap Year列入正規課程之中呢?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退一步,海闊天空

文:趙永佳、何美儀明報「星期日生活」2015913(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八月底跟教育局缺課組會面後,近日收到信件,希望我們盡快讓老三回校上課。在會面時,官員的友善和耐心聆聽令我們誤以為教育局最關注的是學習形式而不是「執法」。在此我們必須向大家澄清這美麗的誤會﹕教育局認為在九年免費教育的基礎下,孩子是應該在正規學校上課,學習德、智、體、群、美。我們不感驚訝,因為確保孩子的教育權利是他們的職責,我們亦從信中體會到官員跟父母一樣,都希望孩子有全方位的學習機會,在學術、體能、社交能力等各方面都可全面發展。

我們打從心裏認同教育局所指,學校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去孕育孩子的成長。一個有規劃的課程及課後活動、一群擁有專業資格及實際經驗的老師、社工、甚至教育心理學家,都是學校珍貴的資源。所以,如果老三能愉快地、積極地、善用這些學校資源,那就好了!我們現在選擇的,只是一年的休學,待老三的自信心及基本能力增強後,便會回到常規學校,繼續學習。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俗語謂﹕「有頭髮,誰會想做癩痢?」休學實在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若我們肯定老三能跟大部分孩子一樣,有能力面對升上中學的轉變及要求,我們必然會讓他在「正規」路上前行。教育局官員最了解的,是體制、措施、資源及支援機制。但每一個孩子的狀况、需要、經歷,學習步伐都是獨特的。畢竟最了解孩子的,還是父母。我們很清楚看到老三的膽怯、退縮,詞不達意,實實在在是主流眼中的「未達標」。再加上他四年級時因功課壓力而弄致多個月上學便頭痛的經歷,我們打從心底裏害怕,在新環境和壓力下,他會重蹈覆轍的。與其硬把個「勇」字貼在心口,不如腳踏實地,先奠好根基。

近幾年官方「輟學」(或長期缺課)數字相當「穩定」,大約每年都有1600多人(只統計6-15歲學生),其中絕大多數是初中學生(2010/11數字約四分之三)。初中學生「輟學率」估算為每千人約有6.3位輟學,而其中大部分又為中一、二同學,這充分說明初中同學的適應問題不容忽視。從報章得悉開學一個月內,已有三名中一學生跳樓輕生!原因不太清楚,但我們不希望老三會是第四個同學,以消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我們明白,生在香港的小孩命苦,如果留在主流教育系統,壓力是逃不了(其中主因是大學之門太窄)。我們卑微的要求只是能讓他喘一口氣、調整心態、做好「補底」工夫,方才再上路,而不是要他逃避(事實上也逃不了)。學習能力差異的老問題,學校、老師、家長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只是就我們對小孩的理解,嘗試在體制以外為自己的孩子找一條活路!我們「優學體驗年」的目的,絕不是倡議家長脫離體制、跳離校園。我們亦認為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休學一年。但在這學習馬拉松跑道上,總有人是喘不過氣來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抽筋了,還硬要他跑下去嗎?休息、是為了走更長、更遠的路呀。

曾有朋友說,現在學校已加插了很多活動來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擴闊他們的視野。同意!境外交流、社會體驗、參觀、比賽……形形色色的大小活動,為學校生活帶來不少生機。體驗,絕對是有的。但對於老三這種自信心低及學習能力弱的孩子來說,這些「體驗活動」的力度和深度都未必能轉化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忘記,除了這些「體驗活動」,孩子還要面對排山倒海的預習、家課、測驗,初中同學更要面對學習模式的改變和要求水平的飛躍。艱苦得來的正向思維,很容易一下子便被蓋過。所以,現在我們做的,是預防的工作,而不是補救的行動。

老三休學後現正面轉變

老三在休學一個月期間,我們已察覺到一些正面轉變了。由於每天的集合地點也不同,他要先計劃好港鐵行程,並要預算出門時間,以免遲到。他從開始時的不知所措和不懂計劃時間,到現在的悠然自得,輕鬆出門,已是一大進步。有一次的集合地點是荔枝角港鐵站,我們家住大埔,他說要試走一條新路線──搭東鐵線至紅磡,轉西鐵至美孚,再轉荃灣線至荔枝角。這豈不是轉了一個大圈才到目的地?問他因由,他說九龍塘站轉觀塘線實在太擠迫,太可怕了。既然自己懂得轉車,又有足夠時間,何不試新行程?這個孩子能有勇氣嘗試,亦有自己的計劃和因由,我兩老真的非常欣賞他啊!

這個月生命導師帶了他們到香港各處(例如:同德大押、舊中環街市、三棟屋等),了解什麼是歷史建築。過程中,他了解到歷史建築原來有三個級別的。以前上常識課,這些知識都只是紙上文字,考試過後便會忘得一乾二淨。上星期,我家到了龍躍頭一趟,途經老圍時,老三竟然突然叫我煞停車,急忙拿出電話,嚷着要為歷史建築拍照,還問是不是三級歷史建築物。嘩!那樣的求學求知心,真的讓我們很欣慰呀!

只要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令他們懂得欣賞自己的能力,孩子的學習路便會順暢了。老三昨天跟我們的鄰居這樣分享﹕「今年我是在天堂,明年我便要回地獄去。」唉!我們當然不同意每一所學校都是地獄,認識的大部分老師都在教育現埸努力為他們的學生打拼,但孩子的感覺、情緒都是很真實的。現在唯有努力為他打強心針吧!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休學 = 悠長假期?


文 ﹕趙永佳 何美儀
明報星期日生活9月27日
(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Gap Explorer)

決定讓孩子休學一年後,我們立刻要處理的就是跟學校和教育局溝通。老三一早已被一所直資中學取錄了,於是我們便向校長申請休學一年,即老三將延至2016年9月才入讀中一。校方跟我倆了解後,非常支持我們的選擇,但礙於教育局的電腦學生資料系統沒有「休學」一項的輸入選擇,校方唯有口頭承諾預留明年學位給老三,而我們則提交退學信,明年再入紙申請,讓校方好辦事。

教育局方面,我們主動向缺課個案專責小組負責人提交老三的資料,並在電郵中詳述老三休學的需要。負責我們這個個案的督學於一星期後聯絡我們,約見全家,很有效率啊!

那次的會面歷時兩小時。督學對休學體驗的目的及學習內容,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很高興聽到督學說教育局最關注的,是無論是通過什麼形式的學習,孩子有沒有確實的全面教育機會,而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所謂「執法」(即頒發「入學令」)。由於孩子一年後便會返回主流學校,督學亦非常關心在計劃中如何評核孩子的進步,及如何幫助孩子適應主流的教學模式。教局人員的態度,令我們深深感受到,大家都是同樣關心孩子們如何學習,所以更決心要在計劃內容的設計上多花一點心思,不會讓一年的休學,變成只是悠長的假期。

我們期望這寶貴的休學一年的時間是優質學習的體驗歷程。一直以來,我們跟各路英雄商談,包括生命導師、教育學者、心理學家,期盼為計劃奠定清晰有效的品格目標。我們最終以三個目標為依歸﹕(一)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領袖——定立目標,規劃時間,培養孩子獨立處事能力;(二)讓孩子成為團體協作伙伴——培養孩子溝通、協作能力,了解自己,理解別人;(三)讓孩子擁有健康平衡的身體——培養孩子注意飲食及睡眠,並鍛煉身體及耐力。

香港主流小學以考試及升中為目標,學習多是「紙上談兵」,就連應該是最生活化的常識課,都是要求孩子生硬死吞課本內容,考試時把強記下來的資料倒背到考卷上便了事。再加上TSA的操練,在學校的學習已變得異常乏味。老三就常投訴上課沉悶,最盼望的只有體育課!唯一讓他渴望回學校的誘因,其實只剩下可愛的同學們和足球隊。

進入計劃設計階段時,我們反覆思量,怎樣才能挽回孩子的學習動機?只有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使他們繼續前進。這就要從學習課題入手了,一方面要切合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亦要讓孩子近距離認識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社會。例如,計劃首月份的重點活動,就是讓他們走訪香港各社區,發掘它們的特色和趣點。這點,其實也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所提出的「生成」或「萌發」課程(emergent curriculum) 的道理,提醒教育者要呼應孩子對生活的需要與興趣,而共構課程。

其次,除了學什麼,還有如何學。我們相信老三的學習狀况跟大部分的男孩子很相近。女孩子還好一點,專注力較高,要老三他們這些大男孩天天坐在班房裏「聽課」,實在很煎熬。而始終這種「你講我聽」的學習模式無論對男孩、女孩而言,效用其實都不大。Benjamin Frankin這樣說﹕「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 」 荀子也有類似的說法:「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優學體驗年」,正正就是要他們親身體驗,用自己的五官和身體去探索,提問,解難,尋求答案。所以,我們必須讓孩子走進社區及大自然。是啊!比起通過教科書,這種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歷程確實要花多很多時間,但我們深信這樣才能學得通,學得深。步伐慢下來,不同能力的孩子就會有機會學習和發揮。

還有,我們不會忘記,中英數的基本訓練還是應該要有。我們認為每星期一天,孩子「坐定定」閱讀中英文故事及做練習是可取之道,因我倆覺得比起硬崩崩的資訊類閱讀材料,故事更能帶出孩子的想像力及創意。再者,計劃中的主題探索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聽、說、讀、寫的練習,並有機地結合人文或科學素養的滲透。我們期望,通過這種綜合式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能夠提升孩子的知識整合能力,協助他們學會如何多角度地解决問題。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所「體驗學習學校」,那該多好!很可惜,這太妙想天開了。我們還是要準備老三一年後回到主流學校去。不過,我們有信心,老三的身、心、靈,屆時必定比現在強,對於自己的強項他會加以肯定,對於弱項亦會坦然面對並盡量克服,一定能夠應付主流教育的挑戰。
我們愈想就愈興奮!生命導師常說,要慢慢地學那麼多,休學只得一年,可能時間不足夠啊!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休學優學:孩子慢慢來踏上「優學」路

文﹕趙永佳  何美儀


明報星期日生活913


(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Gap Explorer)


我家老三剛慶祝了十二歲生日,原來今年要升中,但我們作了一個相當「破格」的決定,就是要讓他休學一年,「在家自學」,明年方才回學校復課。

首先要解釋的,當然是「為什麼」?究竟為什麼我們要讓老三向學校請一年假?是否就是讓他放一個悠長的「真假期」?

我們有三個孩子,都是男的。作為老么,他在家中都被當作小孩看待,他自己也覺得自己好像很小。他長得胖胖的,有點「baby fat」,個性率直、友善,有時候真的是有點「天真可愛」。

讀幼稚園時,他的呼吸道出了點問題,喉管有地方發脹,所以呼吸不暢順,造成腦部有點輕微缺氧。醫生說他的腦部發展可能會比人慢,動了手術後應該可以慢慢追上來。

為了可以讓他慢慢追上來,我們為他選了一家每級只有三十人左右的屋邨小學。當時我們的「逆向思維」是,這種「一個也不能少」的學校,應能夠關愛、包容能力有差異的同學,再加上那間學校的校長,在教育界當時是少有名氣的「愛心」校長,也有新思維,於是我們就打算讓他在那裏先把小學念完。

後來「好景不常」,原來校長跳槽,新校長大改學校的辦學路線,無論功課量,學術水平的要求,都大大提高。再加上大批資深老師辭職,我們就覺得「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走為上著,於是在小四決定轉校。

當時我們的「如意算盤」也是在主流學校中間「淘寶」,再找一間沒有名氣但以關愛出名的屋邨小學。不過,轉了過去之後才發覺新學校在教學方法上非常傳統。不但功課量大,注重測考(又是TSA的錯!),而且在我們看來也太重視紀律與服從。到下學期開始,老三每天返抵學校前都會開始喊頭痛,差不多每天的首堂都會在醫療室渡過。老媽企圖和老師溝通如何為他減壓,但都不得要領。我們覺得讓老三繼續捱下去,精神狀況只會每況愈下,唯有再找另一間可以讓他慢慢走的小學。

後來經過幾個月的資料搜集,找到一家有朋友的孩子在讀高小的學校,多番打聽證實是壓力較輕的,我們就實行「孟母三遷」,把老三轉到第三間小學。

這個小學名符其實,不但功課量較輕,而且老師在各方面的處理上,都比較寬鬆,老三轉校後適應得很好。這小學比較重視足球隊,從外面請了職業教練,後來老三加入了球隊,在小五已是球隊的MVP之一,連續兩年協助球隊奪得分區校際比賽亞軍(兩次也僅僅是射十二碼敗陣)。對男孩子來說,在運動場上的成就,往往比功課上更重要,因此雖然他的成績一直都只是全級的中流,但他的校園生活卻非常恰意。

由老三的「教育史」,大家應該明白我們不是那些害怕「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事實上,他的起跑已比別人慢,我們明白欲速不達。對他來說,學習會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在為他找尋中學的過程中,我們更了解教育現場的嚴峻。現在中學的要求,正正是他最弱的地方!

首先是文憑試的「死亡之卷」——中文科。要在主流系統「混過去」,學生必需要能在四科必修科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其中對他這類男孩子來說,偏偏中文就是他的弱項,而現在小學與中學的要求,尤要是在文言文,就已經是大有距離。有校長朋友說得一針見血,指現在的中文科,考的是學生的腦筋轉得夠不夠快,而不單是語文的運用,而老三偏偏就是有點慢,活脫的還是「小學雞」。

另外,我們在面試過程中,發現較好的學校都比較強調口語表達能力。剛巧老三這方面也是很弱。在面試中,往往要求同學們以小組形式討論時事問題。我們一向留意到他的口語,尤其是中文表達能力較弱,卻覺得來日方長,將來再算。但在面試中,我們卻發覺其他小朋友不知道是否久經「面試特訓班」訓練,都有大將之風,而且熟悉時事,能夠以「對這問題,我有三點看法,第一,……」或「我很同意這位同學的看法,不過,……」來開始討論。相比之下,老三只是一個結結巴巴的小屁孩,甚至我們回想自己小時候,應該到了高中也未必能這樣進行小組討論。後來一想,這不正正就是高中通識科的要求嗎?我們明白,從中一就開始準備同學,無可厚非,而且也的確有不少聰明的小朋友能做到,就算老三做不到,我們也不能說要求不合理。

不過,我們也明白,在公開試和其他家長的壓力下,本地學校在照顧能力差異問題上,的確是「綁手綁腳」。學校不能等「孩子」長大,他們只能要求每一位小朋友在入中學前都已經有一定能力。而老師的工作量之大,也不容許他們對每一個學生都作「差別」處理。

那我們應怎樣做呢?硬把自信不足,能力不逮的老三推進中學,跟推他入火爐沒兩樣。留級嗎?根本就行不通!最近,我們認識了一批「在家自學」的朋友,感受到他們的孩子是如何在愉快,與沒有壓力下長大與學習。我們沒有信心可以長期和老三「在家自學」,也覺得學校的種種社會情境還是對他的成長會有幫助。因此,我們想到了在大學生或中學畢業生中間流行的Gap Year概念。既然哈佛大學也可以在錄取同學的通知中,鼓勵他們休學一年,體驗生活,為什麼小學畢業生不可以也「依樣葫蘆」也來gap一下?

我們期望的gap year,不是單純去“hea”或玩一年,這是有計劃地好好裝備老三自己的一年──語文能力、解難能力、自省能力、獨立處事能力,群體協作能力。如果這一年的歷練能擴闊他的視野,增強他的自信心,這一年絕對不會是浪費啊!比同齡的朋友晚一年畢業,又何妨?他並沒有損失甚麼呀!

跟着我們就和其他教育界朋友討論,再聯絡一些有差不多年紀孩子的家長朋友,最後就決定將老三和幾位其他小朋友糾合在一起,用一年時間,「優化學習、體驗生命」。希望以一些形式上很另類,但理念上很主流的學習經歷,讓他們能整固、提高、深化小學階段所學,然後一年後再回歸校園面對中學的挑戰。

以這篇文章作為開場白,以後我們會每隔一星期把他們「優學體驗年」的種種經歷和大家分享。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明報Happy PaMa教得樂「讀樂樂」

201412月2日

若生命可回帶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在早前的「教育大同」論壇指出﹕「現時學校所提供的過度僵化,我們的年輕人將要面對更具挑戰的世界,所以他們應要學的,比學校現在能給予的要多得多。」

孩子應要學的是什麼?學校為什麼未能給予這些學習給孩子?作為閱讀推手,我極力支持孩子應要學習閱讀,並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連結自身的生活,再伸延跟朋友討論、分享、反思。

閱讀不單是內涵的培育,更是價值觀和自我肯定的鞏固。但似乎大部分學校都很吝嗇讓孩子在課堂中閱讀、交流的時間,愈上高年級,情况愈差。家長老師都是繞着呈分試、TSAPre-S1的操練團團轉。看着現今香港因佔領運動而產生的紛爭,我覺得更應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好使他們能締造未來社會的和平。

大家嘗試用Video Rose這故事,來引導孩子如何接受自己,包括別人吧!Rose是個超級卡通電影迷,最愛坐在沙發上看影帶。一天,影帶機壞了,爸爸找來個衣着怪異的維修師傅,他一下子就把影帶機弄好了。想不到的,是那師傅亦給了Rose一個魔法——只要手指一動,Rose便可把自己的生命回帶或向前。

起初她對於這神力非常雀躍,還「回帶」多次,以重複獲得糖果和冰淇淋,以滿足她的貪婪的食慾。後來,她為了逃避數學老師的難題,竟「回帶」到自己五歲的時候。擁着那笨手笨腳的身軀,Rose自然很不是味兒,她更喜歡現在的自己呢。

曾經回到過去的Rose,心癢癢希望能到未來看看將來自己怎麼了。當然,她看到的不單是自己,還有她的哥哥、朋友——每一個人都努力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她還看到年紀老邁的爸爸媽媽,心裏難過極了。回到現在,Rose明白目前要面對的難題,是不能廻避的,而身邊人更要珍而重之。與其花時間獨自看影帶,Rose決定還是投入生活,與朋友、家人好好相處。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面對着功課和考試的壓力大都沉迷於虛擬電腦世界中。爸媽老師們,孩子很快便踏入青春期,他們需要藉着不同的渠道去了解接納自己和別人。透個Rose的故事,跟孩子討論一下吧!
 


書名﹕Video Rose
作者﹕Jacqueline Wilson
插圖﹕Janet Roberston
出版﹕Puffin

明報 Happy PaMa「讀樂樂」2014年10月22日


魔術師困難


很多孩子都喜歡多啦A夢,特別愛上他的法寶,我家老三,就常發夢話,希望能收養一隻多啦A夢,來解決他所有生活上的問題。我呢?只渴望擁有那扇「隨意門」,多麼方便啊!只要在把手上調校一下,一開門便是目的地了!既環保,又省時。

孩子喜歡看魔法故事,大底因為看了魔法就能滿足他們的欲望吧!今次跟大家介紹的故事書主角是一對十一歲半的孿生兄弟BrinArlo。隔天便是他們的姐姐Ellie的十三歲生日,兄弟兩人一想到姐姐將會收到的禮物,心裏不是味兒。回到學校,竟然連番發生多次「手揮一揮,願望便成真」的事。舉一個例子,上視藝課時,老師原本是要學生素描花和花瓶。男孩子如Arlo當然覺得無聊,他揮一揮手,隨口說﹕「希望老師轉轉題目,劃怪獸吧!」老師便立刻順應他的「願望」,要學生繪畫全世界最恐怖嘔心的怪獸。

回到家裏,他們跟爸媽聊起那些「願望成真」的怪事時,爸媽嚇得目瞪口呆。他們最憂慮的魔法遺傳基因爆發了。

禍不單行,姐姐憤恨地揮動着弟弟們送給她的舊掃把時,嚇然發現自己竟坐在掃把上在家中飛來飛去!原來爸爸,是個魔法師,年輕時因沒有隱藏魔法,被鄰居視為異類,甚至被人用石頭砸。全家人唯有搬家,並努力不再施展法力。爸媽不想歷史重現,逐急忙帶着孩子們到後園,教他們控制魔力。你猜會發生什麼事情嗎?孩子們知道自己是魔法師時,你可想像他們的興奮程度嗎?他們只是十一、二歲的少年人,他們會選擇隱藏法力,還是拿出來在朋友間耀武揚威?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點呀!

正如大雄拿到多啦A夢的法寶後,他都會按不住自己好玩好勝的心,誤用法寶,給朋友和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傷害。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吧!當他們升上高小或初中,父母大多會給他們多一點的零用錢,甚至多一點的自由。他們懂得如何運用嗎?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爸媽、老師們是怎樣教導他們如何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在十月初的教育大同論壇中,來自芬蘭的學者分享老師們每天不斷的反思,確定他們的教學都能培育好孩子的素養與特質,令每一個孩子都可成為有質素的公民。我們實在應想想,我們每天在教導孩子什麼?「求學不是求分數」,大家還記得這口號嗎?

書名﹕Young Wizards
作者﹕Michael Lawrence
插圖﹕Chris M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