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闊天空
文:趙永佳、何美儀明報「星期日生活」2015年9月13日 (Facebook: 優學體驗年)
八月底跟教育局缺課組會面後,近日收到信件,希望我們盡快讓老三回校上課。在會面時,官員的友善和耐心聆聽令我們誤以為教育局最關注的是學習形式而不是「執法」。在此我們必須向大家澄清這美麗的誤會﹕教育局認為在九年免費教育的基礎下,孩子是應該在正規學校上課,學習德、智、體、群、美。我們不感驚訝,因為確保孩子的教育權利是他們的職責,我們亦從信中體會到官員跟父母一樣,都希望孩子有全方位的學習機會,在學術、體能、社交能力等各方面都可全面發展。
我們打從心裏認同教育局所指,學校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去孕育孩子的成長。一個有規劃的課程及課後活動、一群擁有專業資格及實際經驗的老師、社工、甚至教育心理學家,都是學校珍貴的資源。所以,如果老三能愉快地、積極地、善用這些學校資源,那就好了!我們現在選擇的,只是一年的休學,待老三的自信心及基本能力增強後,便會回到常規學校,繼續學習。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俗語謂﹕「有頭髮,誰會想做癩痢?」休學實在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若我們肯定老三能跟大部分孩子一樣,有能力面對升上中學的轉變及要求,我們必然會讓他在「正規」路上前行。教育局官員最了解的,是體制、措施、資源及支援機制。但每一個孩子的狀况、需要、經歷,學習步伐都是獨特的。畢竟最了解孩子的,還是父母。我們很清楚看到老三的膽怯、退縮,詞不達意,實實在在是主流眼中的「未達標」。再加上他四年級時因功課壓力而弄致多個月上學便頭痛的經歷,我們打從心底裏害怕,在新環境和壓力下,他會重蹈覆轍的。與其硬把個「勇」字貼在心口,不如腳踏實地,先奠好根基。
近幾年官方「輟學」(或長期缺課)數字相當「穩定」,大約每年都有1600多人(只統計6-15歲學生),其中絕大多數是初中學生(2010/11數字約四分之三)。初中學生「輟學率」估算為每千人約有6.3位輟學,而其中大部分又為中一、二同學,這充分說明初中同學的適應問題不容忽視。從報章得悉開學一個月內,已有三名中一學生跳樓輕生!原因不太清楚,但我們不希望老三會是第四個同學,以消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我們明白,生在香港的小孩命苦,如果留在主流教育系統,壓力是逃不了(其中主因是大學之門太窄)。我們卑微的要求只是能讓他喘一口氣、調整心態、做好「補底」工夫,方才再上路,而不是要他逃避(事實上也逃不了)。學習能力差異的老問題,學校、老師、家長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只是就我們對小孩的理解,嘗試在體制以外為自己的孩子找一條活路!我們「優學體驗年」的目的,絕不是倡議家長脫離體制、跳離校園。我們亦認為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休學一年。但在這學習馬拉松跑道上,總有人是喘不過氣來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抽筋了,還硬要他跑下去嗎?休息、是為了走更長、更遠的路呀。
曾有朋友說,現在學校已加插了很多活動來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擴闊他們的視野。同意!境外交流、社會體驗、參觀、比賽……形形色色的大小活動,為學校生活帶來不少生機。體驗,絕對是有的。但對於老三這種自信心低及學習能力弱的孩子來說,這些「體驗活動」的力度和深度都未必能轉化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忘記,除了這些「體驗活動」,孩子還要面對排山倒海的預習、家課、測驗,初中同學更要面對學習模式的改變和要求水平的飛躍。艱苦得來的正向思維,很容易一下子便被蓋過。所以,現在我們做的,是預防的工作,而不是補救的行動。
老三休學後現正面轉變
老三在休學一個月期間,我們已察覺到一些正面轉變了。由於每天的集合地點也不同,他要先計劃好港鐵行程,並要預算出門時間,以免遲到。他從開始時的不知所措和不懂計劃時間,到現在的悠然自得,輕鬆出門,已是一大進步。有一次的集合地點是荔枝角港鐵站,我們家住大埔,他說要試走一條新路線──搭東鐵線至紅磡,轉西鐵至美孚,再轉荃灣線至荔枝角。這豈不是轉了一個大圈才到目的地?問他因由,他說九龍塘站轉觀塘線實在太擠迫,太可怕了。既然自己懂得轉車,又有足夠時間,何不試新行程?這個孩子能有勇氣嘗試,亦有自己的計劃和因由,我兩老真的非常欣賞他啊!
這個月生命導師帶了他們到香港各處(例如:同德大押、舊中環街市、三棟屋等),了解什麼是歷史建築。過程中,他了解到歷史建築原來有三個級別的。以前上常識課,這些知識都只是紙上文字,考試過後便會忘得一乾二淨。上星期,我家到了龍躍頭一趟,途經老圍時,老三竟然突然叫我煞停車,急忙拿出電話,嚷着要為歷史建築拍照,還問是不是三級歷史建築物。嘩!那樣的求學求知心,真的讓我們很欣慰呀!
只要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令他們懂得欣賞自己的能力,孩子的學習路便會順暢了。老三昨天跟我們的鄰居這樣分享﹕「今年我是在天堂,明年我便要回地獄去。」唉!我們當然不同意每一所學校都是地獄,認識的大部分老師都在教育現埸努力為他們的學生打拼,但孩子的感覺、情緒都是很真實的。現在唯有努力為他打強心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