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老二的「長征」


八月初老二参加了一次計劃走完麥理浩徑的「長征」(見「讓孩子吃苦」一文),後來雖然因為同行隊友染病而被迫中斷,但他們也走完最難走的第15段。以下是他的報告與反思。

 
DESCRIPTION OF WHAT I’VE GONE THROUGH AND WHAT I’VE LEARNT DURING THE HIKING TRIP

Declan (2011.8.21)


Day 1
First day of camp. We arrived at the center early in the morning wondering where we would go. After being told that we were going to walk for 100 km (over the entire Maclehose Trail!) we went shopping for the food we were going to eat for the next three days (We would have more food given to us at the third campsite.)

We took a bus to the High Island Reservoir and started walking. Fung had a cramp about halfway through section 1, and we got to rest while the other group helped Fung. We walked till 10pm and spent the night at Sai Wan village.

Day 1 High Island Reservoir
http://www.snaapa.com/Rayleung/RL0016/high_island_05s
(we'll add our own photos later once we receive photos taken from the trip)

Day 2
Today we walked through 2 sections of the trail. Luckily we had rest stops at the beginning and we could sit down and drink coke. Then we had to decide if we should camp at the first campsite or go over another hill and camp at a further but better campsite. We chose to continue and get to the other campsite.



Day 2: Kai Kung Shan雞公山
http://journals.worldnomads.com/antyram/photo/21676/633193/India/Kai-Kung-Shan-peak
We stopped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nd looked at the stars. It was very beautiful but we also saw lightning flashing at a distance. We were worried that the lightning would hit us if we stayed any longer, so we set off down hill. That night we stayed at a brilliant campsite, with a toilet nearby and a vending machine too! I learnt that if you went through a terrible ordeal even the plainest of things can seem like heaven, like drinking cold water after a long long hike.

Day 3
The toughest day of the whole trip was day 3. We hiked up Ma On Shan under the blazing sun. You could swear our clothes would catch fire and I felt like I was roasted over a slow fire. Then Andy couldn’t stand the heat and collapsed in a heap. His face looked greenish and he wanted to throw up. I was right behind him so I saw it all. We let Andy take a rest then moved on after 5 minutes or so.

Day 3: Ma On Shan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mos/cou_vis_cou_mos.html

At the top we changed our hiking plan to suit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would go down the mountain to Ma On Shan village and get a ride back to the center. We dumped our bags at the center and took a bath at the gymnasium. Then we got to eat at McDonalds as a reward for the tough hike. Then we washed our clothes and watched the first episode of transformers and slept afterwards. Today I learnt that the big and strong aren’t always the ones who lasts the longest.

Day 4
Today we spent half the day reflecting and half the day hiking to our final destination: the 100th marker that marks the mid point. I pretty much forgot what we did in detail because nothing very special happened, apart from singing all the way and watching someone paraglide.


Day 4: Fei Ngo Shan (Kowloon Peak)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mos/cou_vis_cou_mos.html 

After that we had to abort our journey because some of our members simply could not go on; one even had symptoms of stomach flu.

http://www.hkcrystal.com/hiking/MacLehoseTrail.htm

Day 5
Today we prepared the things we needed for the trip to Sichuan [some of the kids will go for another service trip to Sichuan in which they will visit primary schools and serve there; I can’t go because my school is starting soon.]

I was in charg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equipment. Darian and I made bingo sheets and posters with pictures and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a few common words. Then we took a shower at the gymnasium and watched a horrible movie (“127 hours”) involving a person cutting off his arm to escape from a gorge.

Day 6
Today we spent the whole day reflecting about the whole trip. We had to write a 500 word essay about what we gained during this trip (Which I didn’t finish) and share it with the others. By the time we were finished, the parents have already arrived and the briefing for the Sichuan trip began.

I gained the experience of true tiredness, the way your legs could walk no longer and your shoulders go stiff from carrying the heavy bag. I gained new friends that cheer me up when I’m sad, laugh with me and joke with me. Walking 50km is definitely a new experience for me and I’m not about to challenge 100km anytime soon.

Last Words...

And that’s it. I’m back from my trip and settled down into a comfortable life style. School has started so I have to finish this reflection quickly. 

It has been a shocking experience and we’ve confronted one hard mountain after another. We survived our 50 km walk and I’m really pleased with myself. I suppose this will be one of my life’s highlights, an unforgettable memory that will "haunt" me forever. 

After a taste of 50 km, I’m not interested in challenging 100km for a while. Maybe after I’ve rested a bit, but not now.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NurtureShock” 《教養大震撼》 — 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我們作為家長,並沒受過甚麼「專業」培訓,很多時都是「被迫上崗」:雖然從報章雜誌、電子媒體、朋友、家人等不同渠道得到不少有關育兒的資訊,自己也會模索出一些「土」知識;不過,我們都總會問,到底自己做得對或錯?有沒有「科學」根據?這種困惑,相信不少家長都感同身受。

面對這難題,有些家長會選擇參加坊間不同的「家長訓練班」,以專家的意見作為參考或指導;然而,我們不覺得家長「專業培訓」會解決所有問題,更懷疑很多這類課程背後的設計與理念。不過,雖然下文推薦的書雖然都是專家之言,但絕對值得拿來一讀。



這本書在2009年出版,在美國甫上書架就成為「現象級」的書籍,不但登上了不同的暢銷書榜,還成為Newsweek的封面故事。作者之一Po BronsonNew York Themes專欄作家,本書綜合了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向我們道出不少育兒的方向與概念,不少顛覆了我們既有的看法。「深入淺出」相信在本書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這也不等於說我們所有的土知識或做法都是錯,比方說,作者就指出讚美和自尊心 (self esteem) 的效果是被過譽了,這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同感。他們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常被誇讚的孩子可能經不起挫折而放棄。本書指出真正有效的讚美是要具體、清楚地稱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對人不對事」地稱讚他們聰明或「醒目」。這當然不是甚麼驚世發現,但作者輔以科研結果來為我們逐一解釋不同的讚美的不同效果,就如同一帖特效藥,令讀者更易吸收和明白要旨。

此外,作者也打破家長們對一些貴價影音教材的迷思,一矢中的地指出,如要幫助寶寶早點學習說話,還是只有家人和孩子不斷的互動與對話,才是幫助寶寶早點說話的「王道」。回想起來,我家老大言語能力較弱,也可能因為當年我和老爸都上班工作,偏偏我們第一個外傭又不喜說話,自然也就沒有太多的language input來刺激他說話。書中又指出青年期成長的最大挑戰是睡眠不足,這也是我們現在要和老大解決的問題。

總括而言,書中十章的每個主題都是教養孩子的重大課題,能夠輕輕鬆鬆就掌握大量育兒資訊,吸收不同知識和經驗,無論從購書的金錢和看書的時間上,都可謂物超所值,故此強力向大家推薦此書。

當然,誠如開首所言,專家不是一切,本書也不是聖經,就是大家發覺本身的教養做法和書中所鼓勵的不一樣,也不用驚慌,而是應該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有做到期望的結果。畢竟國情不同,不同家庭的教養目標也不一樣。我們覺得,教育不是rocket science,家長們只能不斷摸索,嘗試思考,和其他人交換意見,在教養孩子的路上,相互砥礪,共同努力。

我看的是英文版,中文版還未到手,所以只好轉貼一下台灣網上的本書目錄:

太多教養知識都是一廂情願
第一章 讚美:自尊心迷思應該淘汰了 (沒恆心,沒毅力,經不起挫折,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
第二章 睡眠:別迷信「一日之計在於晨」(少睡一鐘頭,IQ 減七分。電視機是冤枉的。)
第三章 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歧視 (族群平等教育不只有必要,還要趁早。)
第四章 說謊:父母如何不知不覺鼓勵說謊?(四歲兩小時撒一次謊,六歲每小時一次。七歲仍
在說謊,就會繼續說謊。)
第五章 聰明: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IQ 會改變,EQ 則沒有科學根據。越是聰明的小孩,
IQ 變動幅度越大。)
第六章 兄弟姊妹: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佛洛伊德搞錯了,莎士比亞才是對的。兒童閱
讀也有陷阱。)
第七章 青春期:「荷爾蒙風暴」並無科學證據 (時間排越滿的孩子越容易無聊。不訂規則的父
母最不了解孩子。)
第八章 自制力:對學業成績比IQ 重要(遊戲不只訓練自制力,也訓練抽象思考。)
第九章 人際關係:為什麼貼心奶爸帶出問題小孩?(別人眼中的高EQ 小孩最會欺負同學。)
第十章 學說話:語言學大師的理論可以休矣 (別以為你多講話,就能幫助寶寶學說話。但是的
確有七種方法幫助寶寶早點說話。)
結語 為什麼「感恩日記」會害孩子不快樂?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自閉症兒子爸爸《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2歲的兒子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他爸會有何反應?喜禾的爸爸就「沉淪」了三天,但三天後就在微博上「肆無忌憚的開玩笑了」。喜禾的爸爸又在博客上發表了《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其鏈結在微博上被瘋狂轉發,引來感動無數。

這是另一種為人父母的心情,希望和大家分享。自家的寶貝們能健健康康的成長,其實已是福份,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得寸進尺」。
 

*********************************************
背景新聞報導

“爸爸愛喜禾”微博記錄自閉症兒子 喜劇編劇小蔡《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2011-06-17 13:22:13
作者:程小邪 來源:北京日報
http://www.ahlydc.com/2011/0617/9375.html

  近日,喜劇編劇小蔡在博客上發表了《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其鏈結在微博上被瘋狂轉發,引來感動無數。

  這是小蔡寫給16年後兒子的一封信。自從兒子2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後,他每天都用微博記錄兒子的點點滴滴。而這封感人至深的信,更是用幽默詼諧的口吻,化解了常人眼中的“悲催”。

  小蔡在微博上的名字叫“爸爸愛喜禾”。喜禾是他的兒子,2歲,今年2月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

  很多人對小蔡的印象,源於幾年前東方衛視的一檔深夜脫口秀節目《東方夜譚》。小蔡就是那個臉圓圓、有點胖,經常被主持人劉儀偉在節目中呼來喝去的男人。在生活中,小蔡是個喜劇編劇,文筆犀利幽默。

  兒子得了自閉症,對任何家庭來說都是晴天霹靂。可樂觀的小蔡,卻能將痛苦化為溫暖又詼諧的文字。從那以後,他每天都用博客記錄兒子的點點滴滴,“兒子確診為自閉症第一天,精神恍惚;次日,黯然淚下;第三日,居然很開心,認真地去觀察自己的兒子,發現他怎麼那麼逗,喜好那麼與眾不同。真是我的好兒子,跟他爸爸一樣怪。”

  小蔡說,這封信本來應該是在兒子18歲的時候寫的,之所以提前了16年,是因為能有16年的時間來修改、更正、增補,“壞處是:16年裏都得不到回信。”

  小蔡的新書《犬子在,不遠遊》將於7月出版。

***********************************************

  “爸爸愛喜禾”的微博摘登:

  開車在四環路上,視線一片模糊。當醫生說出孤獨症三個字,我知道胡作非為的日子過去了。我兒子2歲零6天,確診為孤獨症。開車回家的路上,四環滾滾車流聲遮蓋不住我的哭聲。郭敬明說對了,我的悲傷逆流成河。

  我兒子第一次叫爸爸是對牆。後來陸續對窗,對香蕉,對電燈泡都叫過爸爸,唯獨沒有對我叫過一聲。為人父兩年,都沒聽過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叫過一聲爸爸,很遺憾。第一次聽到別人叫我爸爸我十三歲,一個比我小一歲的孩子被我踩在腳下,叫了我一聲爸爸。

  喜禾是個優秀的孩子,1歲半看新聞聯播,1歲半撕人民日報,2歲就會給你臉上來個五道杠……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他知道分享。手上有好吃的,也會遞給你。今天就給了我一塊吃剩的西瓜皮。無功不受祿,謝謝你的好意,兒子,爸爸就不吃了。

  我要寫一部《史記》。這部《史記》上會提到今天,因為今天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日子,喜禾第一次說出了五個字——我要吃餅乾。

  一直以來喜禾就喜歡被廢棄掉的場所空間,社區附近有片地拆遷到一半,狼籍一片,喜禾最近迷上了那裏,東摸摸西看看流連忘返。荒蕪、破敗……再加上一個煙花女子,典型的中國文人的審美。

  最近喜禾熱衷跟我玩捉迷藏的遊戲。我躲在門後叫他一聲,他就屁顛屁顛跑了過來。我躲在床下叫他一聲他又跑了過來。我躲在一條連衣裙裏……天啦,我糊裏糊塗活了三十多年。

  喜禾將來還是要上普通幼稚園的,為喜禾前途計,前幾天去一幼稚園諮詢,沒敢說自閉症,只說發育遲緩,結果被一口回絕。回絕沒關係,你也多問幾句,比方你孩子現在什麼情況。出幼稚園,看著敞開的大門我毫不猶豫選擇了翻牆。我是要讓他們為剛才的決定擊掌——看這個父親,幸虧沒答應收這個孩子。

***********************************************

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2011-05-28 03:22:4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5aef730100rlrl.html

吾兒喜禾:

    這封信本來打算你18歲的時候給你寫的。你在外地讀大學,來信問我對你找女朋友一事的看法。我再次重申,大學四年是人生最美好最寶貴的四年,應該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要以戀愛為重。至於學習,如果還有時間,就去抄抄同學作業。

    還有一點,你父親必須提醒你的:不許在宿舍打麻將!麻將洗牌的動靜太大,易為校方所發現。別跟我說把你女朋友的連衣裙墊在桌子上了,沒用的,就算把你女朋友墊在桌子上——我就不信你還有心思打。你父親的態度很明確:棄麻將而擇紙牌,是為上策。打紙牌動靜小是其一,更主要的,就算校方發現,一副紙牌沒收了你也不至於心疼。另:校方沒收紙牌時你不可太老實,建議你抽出兩張,讓他們也玩不成。
……
   
這封信提前了16年。提前16年寫的好處是:有16年的時間來修改,更正,增補;壞處是:16年裏都得不到回信。

    提前16年寫這封信,確實有難度——不知道收件人地址怎麼寫。因為你就住在我家裏。雖然沒有法律規定收信人跟寄信人的位址不能相同,但是郵遞員會認為你父親腦子有病。

    吾兒,我都能想到你收到這封信的反應——你撕開信封,扯出信紙,然後再撕成一條一條的,放進嘴裏咽下去。你這麼做,我認為原因有三:一,信的內容讓你生氣了;二:你不識字;三:你是自閉症,撕紙就是你的一個特徵。不知道你是哪一點,盼回復。

    一年365天,每天都差不多,但是因為有人在那天出生,上大學,結婚,第二次結婚……那一天就區別於另外的364天,有了紀念意義。吾兒,你也一樣,在你的生日之外,還有一天,對你父親還是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意義重大,你父親的人生方向都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那天,你被診斷為自閉症,你才兩歲零六天。

    那天淩晨兩點,我就和你母親去醫院排隊掛號,農曆新年剛過,還是冬末,你母親穿了兩件羽絨衣還瑟瑟發抖。

    在寒風中站到6點,你母親繼續排隊,我開車回家去接你。到家把你弄醒後,帶上你的姥姥,我們又匆匆趕回醫院。那天你真可愛,一路上咯咯笑個沒停,一點都不像個有問題的孩子。你姥姥本來就不同意帶你去醫院檢查,半路上就說不去了。但我還是要帶你去。

    你都兩歲了,不會說話沒叫過爸爸媽媽,不跟小朋友玩,你也不玩玩具——知道你是想替父親省下買玩具的錢,但有些玩具是別人送的你玩玩沒關係的;叫你名字你從來都沒反應就像個聾子一樣,但你耳朵又不聾;你對你的父母表現得一點感情都沒有,很傷我們的心。你成天就喜歡進廚房,提壺蓋拎杯蓋的,看見洗衣機就像看見你的親爹。你這個樣子我怎麼能放下心。

    到了醫院才知道,你母親差點白排一晚上隊了,中間進來幾個加塞的眼看把你母親擠掉。你母親急了撂下一句狠話:如果我今天看不成病你們誰也別想看成。你母親字正腔圓的東北話發揮威力了。有個老頭脫下假髮向你母親致意。還有一個人則唱起了讚歌:這個女人不尋常。

    吾兒,在大廳候診的時候我們很後悔,怎麼帶你來到這個地方來了:一個十來歲的女孩一直都很文靜卻突然大聲唱起“老鼠愛大米”;一個七八歲的男孩一直在揪自己的頭髮——揪不下來就說明不是假髮但還要揪;還有一個十來歲的男孩一直在候診室晃蕩,不時笑幾聲,笑得讓人發毛……北大六院是個精神病醫院,我們不該帶來你這個地方的。

    好在很快輪到我們了。你像是有所感覺,卻開始哭起來,死活不肯進診室。吾兒,醫生其實沒那麼可怕,醫生也扣鼻屎,剛才我閒逛時看到的。而且跟我們一樣,醫生扣鼻屎也是用小拇指而不是用鑷子。可能的區別在於:醫生扣鼻屎前會先用酒精給小拇指消毒。

    給你檢查的醫生是個專家,我們淩晨兩點就來排隊就是想給你最好最權威的。專家確實是專家,跟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就很不一樣:等一會,我接個電話。專家說電話也很有風格,乾脆簡短:……不賣!以後別給我打電話了,煩不煩。

    但是我希望專家跟我們說話還是別太簡短了,最好婆婆媽媽多問幾句,我們淩晨兩點排隊不能幾句話就給打發了。

    專家問了你很多,但我們都代勞了。你太不喜歡說話了,以聽得懂為標準:迄今為止你還沒說過一句話。你不能跟小狗比,小狗見到我會搖尾巴,你有尾巴可搖嗎?所以你要說話,見到父親上班回來,你要撲上前去說:爸爸你怎麼提前回來了,有個叔叔在媽媽房間還沒走。

    專家還拿了一張表,讓我們在上面打鉤打叉,表上列了很多問題,例如是不是不跟人對視、對呼喚沒有反應、不玩玩具……符合上述特徵就打勾。吾兒,每打一個勾都是在你父母心上紮一刀。你也太優秀了吧,怎麼能得這麼多勾?!

    專家說,你是高功能低智慧自閉症——吾兒,你終於得到了一把叉了,還是一把大叉,叉在你名字上——你的人生被否決了;你父母的人生也被否決了。

    專家說完,你母親說了三個字:“就是說……”。就是說什麼啊,就是說可以高高興興去吃早餐了?就是說將來不用為重點小學發愁了?就是說希望在人間?還是就是說:醫生,嚇人是不符合醫德的哦。

    吾兒,你母親當時只說出了“就是說”三個字,之後就開始哭了。專家拿出了她的人道主義精神,她說: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

    人道主義是催淚彈。你母親淚如泉湧——哇塞,也太多了吧,我看她以後三年都沒淚可流了。

    我問專家:自閉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專家說了很多很多,什麼神經元什麼腦細胞……我不想知道這些醫學術語。我對專家說:您就簡單說吧。專家去繁就簡,一言二字:未知。那怎麼醫治呢?專家曰:無方!不知道病因,又沒有方法治療,這他媽的什麼醫院。你的父親當時英文都逼了出來:FUCK ME

    正如專家所說,也不是完全沒希望。有幾家康復機構可以選擇。專家開始化身指路神仙了,機構分別叫什麼在哪怎麼去。你知道的還不少啊,專家。

    入機構就能康復嗎?你父親又問專家。專家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完全康復的案例。

    吾兒,你知道絕望有幾種寫法嗎?你知道絕望有多少筆劃嗎?吾兒,你還不識字,將來你識字了,我希望你不需要知道這兩個字幾種寫法多少筆劃,你的人生裏永遠不需要用這兩個字來表述。

    專家說你這是先天的,病因未知。就是說,你姥姥姥爺把你帶大,免責;你父親母親把你生出來,免責!我們都沒有錯,有錯的是你?!

    是你父親母親的錯,吾兒,父母親把你生下來,讓你遭受這種不幸。

    吾兒,知道那天你父親是怎麼從醫院回的家嗎?——對,開車。你說對了。

    你父親失態了,一邊開車一邊哭,三十多年豎立的形象,不容易啊,那一天全給毀了。你父親一邊開車一邊重複這幾句話:老天爺你為什麼這麼對我?我做錯什麼了?

    你的姥姥雙唇緊閉,一言不發,把你抱得緊緊的,就像在防著我把你扔出窗外。
    你的母親沒哭,她沒哭不是因為比你父親堅強——車內空間太小,只能容一個人哭。你父親哭聲剛停,你母親就續上了,續得那麼流暢自然。這就是江湖上失傳已久的無縫續哭?

    吾兒,到家後你父親沒有上樓,你母親你姥姥抱你上的樓,你父親還有幾個電話要打。第一個電話打給你哈爾濱的姥爺。你出生後不久,你不負責任的父母把你扔在哈爾濱,自己在北京享樂。這兩年都是姥姥姥爺帶的你。你父親要打電話跟你姥爺解釋:你現在這樣不是他們帶的不好,你在他們手上得到了最精心照顧呵護,我要深深感謝他們。

    第二個電話打給你湖南的爺爺奶奶。這事跟他們不太好說。後來發現不用怎麼說,只要說個開頭就可以了:你孫子將來可能是個傻子……電話那頭就開始哭了。OK!電話別掛,放一邊,吃完晚飯回來,再拿起電話,還在哭。電話還是別掛,放一邊,吃宵夜去。

    後面幾個電話是打給你的大伯二伯,還有你的姑姑。他們的表現……?你姑姑這個娘們跟她媽一樣,兩個伯父表現不錯,至少沒哭。

    父親的朋友圈裏,你父親第一個電話打給了你胡嗎個叔叔,他是你父親的死黨。胡叔叔還沒生小孩呢,嚇嚇他,嚇他以後不敢生小孩,收你為義子,他的房子車子將來就都是你的了。

    你父親還想打電話,卻發現沒人可打,電話裏存了200多個號碼,跟誰說,怎麼說——嘿,兄弟,我兒子是自閉症……嘿,姐們,你聽說過自閉症嗎?

    那天你父親哭得就像個娘們,花園的草看到了,你父親可以拔掉;樹也看到了,你父親沒辦法,他們受《植樹法》保護。殺人的心都有,卻奈何不了一棵樹。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樹不逝。

    吾兒,一個人不吃飯光喝水7天不會死你知道嗎?這點應該不需要你父親驗證,所以第二天你父親就進食了。
    吾兒,自打從醫院回來,你父親發現家裏面可以坐的地方多了。臺階上,坐;門檻上,坐;玩具車上……到哪都是屁股一坐。
   
吾兒,你父親做錯過很多事,但最正確的就是跟你母親結婚,你父親未必偉大光榮正確,但你母親確實勤勞善良勇敢。你母親為了照顧你,果斷地把工作辭了。
   
吾兒,你父親只是三日沉淪,沉淪三日,他馬上振作了。振作的標誌就是:肆無忌憚的開玩笑了。
 
  吾兒,你父親每天在微薄上拿你開玩笑,不是討厭你,是太愛你了。你舉手投足都是可愛,你父親胡言亂語也都是愛。希望你明白。
  
    吾兒,你收到這封信後,我知道你會把他吃掉。你愛吃餅乾,但我找遍了全世界,也沒找到餅乾做的紙。SORRY。所以你就別在意口感了,至少比煙頭泥土好吃吧,你又不是沒吃過。
  
 信裏面絮絮叨叨說了很多醫院的事,那些事情忘不了,索性寫出來,你吃掉,以後也就沒有了。

    那些都是你的過去,不是你的現在,更不是你的將來。現在你一天比一天進步,我看在眼裏樂在心裏。你勢頭很猛啊,小朋友,不得了啊,照此發展,你八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說:其實我也是個普通人嘛。有的人八十歲未還必能達到,一個曾經的高官現在的階下囚說:我就想做一個普通人。呸!不經過努力沒有奮鬥能成為普通人嗎?
  
 你父母也是普通人,一生下來就是,到死還是,一點變化都沒有,無趣。所以雖然你最後還是淪為普通人,但你的一生比你父母有趣多了。不許驕傲。

    我對你有曾經很多期待和願望,這些期待和願望有的冠冕堂皇上得臺面,比方你成為諾貝爾獎文學獎獲得者;比方你當上省委書記;比方成為考古工作者;比方成為哪位部長的換帖兄弟承包點工程……這些其實都是浮雲,算不得什麼,父母對你最大的期待和願望:你是一個快樂的人。這個願望說大就大說小則小,但希望你能幫父母親完成,我們也會盡力協助,但主要還是靠你自己。
  
 上不了臺面的願望和期待,父親其實更期待你實現:搞大一個女孩的肚子。前提是:別強來,注意方式。

    你父親年輕時,情書寫得才華橫溢,以為會收穫愛,結果只得到兩個巴掌,頗意外。——你父親後來總結出的經驗可以作為家訓,世代流傳下去:寫給A的情書,務必裝到A收的信封裏,而不能是B收的那個信封。子孫後代切記!
  
 但父親這次給你寫信,真情實感,句句發自肺腑,尤其沒有裝錯信封。希望能得到你的愛。
  
 還有,回信的時候,雖然收信地址還是我們家,收信人就是我,但我還是希望你跑一趟郵局。郵局有個女孩長得不錯,追到手我給你騰房。OK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我家與詹瑞文的因緣

前天晚上我們罕有地把「三隻小豬」留在家中,兩人「拍拖」欣賞了詹瑞文的《女人之虎》。

《女人之虎》保持了詹Sir(我們和他並不相識,不過自問是他的忠實粉絲)的一貫風格,時而讓你捧腹大笑,時而讓你低頭沉思。雖然已經由「港女」「升格」至「港太」和「港媽」,但劇中所探討的問題,還是讓我大笑之後,心裡有點納悶。

和我以前欣賞過詹Sir的作品,如《萬世歌王》、《萬千師奶賀台慶》等相比較,明顯看到詹Sir的野心更大,更希望令觀眾思考。每次看到PIP的劇目都會有驚喜 當然,今次也毫不例外。



然而,在歸家途上,老爸和我談及最多的,不是《女人之虎》,反而是詹Sir詹太甄詠蓓一同創作的兒童劇。由劇場組合時代開始,我們和家中「三隻小豬」差不多看過了詹Sir所有的兒童劇:《弊傢伙!巫婆靚靚唔見咗》(1988-2008)、《錫錫啤啤熊》(2000-2006)、《細路細路細路show》(2002)、《超人阿四》(2001-2008)、《惡人谷》(2004 & 2007)、《小紅帽的藍色世界》(2005 & 2007)、《查查茶篤撐》(2005)等等。我們希望孩子們能有多元化的體驗,加上我對戲劇興趣濃厚,希望能和他們分享觀劇的寶貴經驗。

然而,我們初次和老大去觀劇,卻換來一次啼笑皆非的經驗。那時大約是2001年聖誕吧,我們帶著老大(當時三歲多)去看《錫錫啤啤熊》。當時老大還未試過進劇場看劇,我們感覺這會是個冒險,因為不知他的反應會怎樣,而且當年老大的中文還不大靈光,能否看懂粵語話劇也成是疑問,不過,我們最後還是覺得應該放膽一試!開場後,我們發覺他看得入神,沒有嚷著要走,方才鬆了一口氣,就想起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當時他的bedtime是晚上9時!所以無關話劇質素,到了中場休息時,他早已呼呼入睡了!我們也只有帶著睡寶寶尷尬地離場回家。不過,在以後的劇場中,他就成了詹Sir詹太和Tyson哥哥的fans,每次看劇,他都是笑聲和叫聲最大的一個。

到了老二年紀稍大,我們也就順理成章地一併帶著把他和大哥一起看劇,還記得他看的第一套劇是2004年的《超人阿四》(當時五歲)呢!在2007那年,我和老二(當時7歲)一起去看《惡人谷》:剛步入劇場,就聽到《惡人谷》的主題音樂。我依然深刻記得,興奮的他和著音樂,一蹦一跳的去找他座位的樣子。

除了《惡人谷》,《超人阿四》又是另一齣難忘之作。想老大初次觀看之時,約是2004年左右;當2008re-run時,我們就把老三也帶去。老三沒有哥哥們那麼好運,這是當時五歲多的他第一套看的劇。雖然如此,他卻是反應最大的小朋友,我們要不停著他放輕聲音,不要吵到其他人。而到超人阿四因為要救花花獸而耗盡自己能量時,他還感同身受,放聲大哭!害得我和哥哥們唯有一面哄他,一面「預告結局」,告訴他阿四很快就會復活。所以當全場大聲為阿四打氣,令他復活時,他就趕緊拭乾眼淚,用差不多是全場最響亮的聲音大叫:「超人之光、能量無限」!



Sir的兒童劇,尤其是音樂劇,不但音樂編排一流,主題曲更是非常動聽,小朋友們都可以琅琅上口。我們買了詹Sir音樂劇的CD,放在車上,有幾年每次開車,他們都必定「點唱」;到了後來,已經聽得「滾瓜爛熟」的他們,還可以一起講對白與和唱。對我家小朋友來說,詹瑞文就是他們的Andrew Lloyd Weber!有了音樂的元素,他們就可以通過對白,佈景和演員的肢體語言進入劇情 這就是他帶給我家小豬們最重要的經驗:感動!他們不單止會從電影,動畫中得到感動,更會在詹Sir的引領下通過自己想像而與一套舞台劇中和劇中人物共同呼吸,一起經歷悲傷與快樂。我們認為,這是他們成長經驗中的highlight

正因如此,我們才說老三比哥哥們的運氣差了一點:七歲的他,就只能看到《超人阿四》一齣劇了。近年來,詹Sir集中成人劇目,兒童劇場就好像兼顧不了。在此,我們懇切希望詹Sir能關顧一下小朋友的劇場需要,畢竟香港除了PIP之外,可能就只有明日劇場還有演出兒童劇了,而大型音樂劇就更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畢竟小朋友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戲劇藝術,長大了也就更難對戲劇產生興趣。就像我們的孩子們也是在詹Sir薰陶下,才有現在欣賞戲劇表演的能力。

我們會在暑假結束前找機會和老大在parental guidancePG大概是需要的吧)下一同觀賞《男人之虎》的DVD;至於老三,我們只能盼望PIP兒童劇場網頁中的那句coming soon,能早日換成一齣齣劇作的名字,好讓他也能分享戲劇的樂趣。話說回來,晚的表演,詹Sir的寶貝囡囡也在場。我們想,詹Sir大概也希望女兒有機會欣賞到高水平的兒童劇吧?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趙永佳 一球成名——誰敢作的夢?

這篇是我家老爸去年所寫的一篇文章,充分表現了老大和足球對他的重要,相信他的心情,很多家長 --- 尤其是爸爸們 --- 都會有同感。

***************************************************************************


一球成名——誰敢作的夢?
明報
P03 | 周日話題 | 趙永佳 2010-03-14



老實說,最近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家中老大對我說: 「老豆,我希望將來當職業足球員。」

他今年十三歲,在本地某球會青年軍受訓,雖然腳法一般,但在同齡小孩中比較長得高大,也有Malcolm Gladwell 的《異數》(Outliers)中指出成功運動員的優勢——在一月出生——所以在分齡比賽中佔盡便宜,儼然有足球小將之風範。不過,作為中產家長,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對你說,要以足球員為志向,你會如何反應?


最近政府的香港足球顧問報告出爐,對發展本地足運,提出了不少建議。報告的題目是「敢於夢想」(Dare to Dream),但對香港廣大的青少年足球員,和他們的家長們看來,足球事業卻是一個不能作的夢。當然成功的例子不是沒有,長青樹李健和,東亞運英雄「陳七」陳肇麒、「鋼門」葉鴻輝、「威廉王子」李威廉都是小球員的本地偶像(當然他們心裏也有其他「真正」偶像—— 美斯、朗尼、謝拉特等等),但又有幾位家長願意孩子以他們為人生目標?

開明的中產家長往往鼓勵孩子們要敢於作夢,要尋覓理想,但足球之夢卻是異常沉重,正是有「未能忘懷,不願記起」之痛。雖然我是「利記」擁躉,但我卻不是看不起香港足球,更不是「睇死」本地足球員,在港隊勇奪東亞運冠軍時,也曾忍淚對孩子們說, 「我活了四十多歲才親眼看見港隊奪冠,你們太幸運了。」在十多年前因為視網膜問題而被迫放棄踢足球而專注「實足球」之後,我更將足球的熱愛寄託在大兒子身上。

我和老大的絆就是足球

他自小一(七歲)開始練習足球,而我在家中就是他的足球經理人。多年來我跟他不論陰天晴天、三十六度高溫還是八度刺骨寒風下、傾盆大雨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時間在球場上度過,但比自己年輕時肯定多幾倍。起初,他的年紀還小,訓練時還是左顧右盼,我會偷偷在他旁邊把教練的指示覆述一次,更會加以示範。到了八九歲開始參加比賽,我在場邊會叫得聲嘶力竭,往往完場時會比他還要累。他的表現不佳,更會以費格遜「吹風機」式痛罵一頓,但事後又要和他重修舊好,再來「心理建設」,好等他不會失去信心。

在足球高於一切的氛圍下,別人緊張的是考試成績,我緊張的卻是他比賽時有沒有站錯位,有沒有全力拼搶,有沒有和隊友互相溝通「提場」。別人的孩子看的是《金銀島》,老大看的是《足球小將》。當人家孩子的文化資本是看過Cats時,我更不顧一切地(不知道十一歲的他是否看得懂)帶他去看香港話劇團有關香港足球史的《頂頭鎚》,結果他說很感動,令我幾乎老淚縱橫。

日本漫畫強調同伴之間的絆(如《火影忍者》中鳴門與佐助),我和老大的絆就是足球了,所以眼見孩子球技球德都有進步,在球隊中也踢上了正選,本應老懷大慰,沾沾自喜,卻又何以憂心戚戚?因為眼前現實是,香港當足球員能有前途嗎?香港足球又有前途嗎?萬一兒子立志要當足球員(他七八歲時常把這件事掛在嘴邊),我應該贊同鼓勵,還是曉以大義,要他回頭是岸?

香港青少年足球培訓的問題

足球發展困難重重,顧問報告雖然提供了多項建議,但大多是拾人牙慧,如興建足球中心,成立獨立職業聯賽,重視青少年發展,參加內地聯賽,多建球場,改善教練、球證水平等,其實都是多年來球圈內外人士大力提倡的做法。不過報告雖然缺乏新意,但能綜合各方建議,以半官方形式演繹,也是有益有建設性,其中,我最欣賞的是報告主張足總必須進行體制改革,才能實現香港足球的願景,這點雖然在「高登」討論區及Facebook 群組以不同(更直接)形式提出,但今次也有畫龍點睛之效。

我個人最關心的當然是青少年足球員的培養,報告也花了不少篇幅提出要有充足資源,建立制度培養和發掘足球人才。這幾年來老大差不多都經歷過報告中第九十四頁提及香港青少年足球培訓的各個環節,得不少,但目睹的問題也很多,在這裏也可以分享一下。他的第一個足球班是私人教練舉辦,每節二小時約需一百五十元學費,和其他兒童興趣班相比相差不大,但問題是私人教練沒有固定球場,我們到處漂流,上山下鄉,港九新界大小球場都到過,更會常有「錯摸」球場的問題。而且一般足球班學員較小,也不穩定,更有散班危險。在一番市場淘汰下,原來學校關門,他轉到另一較有規模的足球學校,但球場問題還是未能完全解決。而且我家有三子,每人都有二至三項課外活動(在香港中產家庭並不算多),每月六百多元的學費還是一筆可大可小的負擔。

他也參加過足總舉辦的各種免費足球訓練班,其中有兩年他都參加了足總的地區幼苗(U11U12)訓練。這項訓練歷史悠久,將全港分為十多區,每區選拔三十多名小球員參加,然後每年舉辦一項區際比賽。因為訓練比賽都分區進行,球員有代表各區的榮譽感,而且教練都重視紀律,以及基本技術的培養。但幼苗訓練人數太多,球員有球訓練的時間不足,比賽也太少,對提升球員的比賽意識作用不大。教練們雖然都充滿熱誠,往往為球員無償加操,但兩年前一位教練就向我透露,他們每次一小時半的訓練,只有三百多元,這當然無助於提升教練的地位和素質。而且地區資源不足,往往錯過參加比賽的機會,因為比賽就要有教練帶隊。

繁重課業與緊密訓練之間

這兩年在足球學校教練推薦下,他也加入了本地甲組球會的青年軍。因為甲組球會的關係,對爭取贊助有很大幫助,球員的一身球衣裝備都有商業贊助,而且球隊訓練強度,紀律要求都更強,每年的比賽次數更增至十多場。兩年下來,他的球技事實上進步不少。但對家長來說,時間精神的負擔也不少。一般青年軍每周訓練兩至三課,每月可有一場比賽,如果你的兒子有幸選上了香港隊,每周的訓練,加上一般學校校隊的訓練,可能會有六七課之多,比有些職業球員還厲害!我不是酸葡萄,老大參加過港隊選拔,未能選上,但後來知道港隊球員每周訓練次數之多,也有鬆一口氣的感覺。香港的學校課業繁重,就算中一二是「蜜月期」,每天放學後和周末都要練習足球,學業肯定受影響,就算有老爸支持,也過不了媽媽這一關!

擺在老大面前的,一邊是日漸繁重的課業,另一邊是頻密的訓練和比賽。我們一方面慶幸足球令他學到了團隊精神和刻苦訓練的毅力,但另一方面又擔心終有一天他會不能兼顧足球和學業。一方面他現在的「足球之道」漸見輪廓,但另一方面這條路卻不知道是把他帶到何處,作為家長,我們也是五內如焚。尤其是老爸心裏明白孩子雖然比同齡小孩踢得好一點,但也不是曠世奇才,能踢上英超,甚至是中超的機會微乎其微,我應該什麼時候對他坦白道來?

就是現時一般球會的青年軍制度其實也是問題多多。不少甲組球會都沒有建立梯隊制度,也沒有資源去做,甚至有甲組球會連預備組隊伍都沒有,只有以甲組球員去應付預備組賽事。顧問報告比較「離譜」的一項建議是在建設獨立聯賽的同時,規定每個球會要有各年齡組別梯隊,我真的不知道顧問公司是否進行可行性研究,有否考慮資源何來?報告提及日本J-League 的成功例子,但J-League 球會背後都有地方大企業撐腰,我們的職業球會有可能得到這樣的支持嗎?個人認為,香港足球青訓是典型「市場失效」的例子,政府的承擔不可少。

正如顧問報告劈頭指出: 「足球牽動人心」,不單是球員和球迷,在我和很多小球員家長心中,足球也是頭等大事,我只有希望在報告的帶動下,政府能投入資源,足總徹底改革,香港能真正效法日本進行有系統的青訓,到時我就可以和老大一起來作我們的「足球之夢」。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趙志成 "差異教育" (明報 8日4日)

本周趙志成先生繼續探討非主流教育。完全同意文章中提出現時非主流教育只有少數中產只有能力負擔,我們在「非典港爸港媽奮鬥記」中也多次提出這問題。

為何低下階層的孩子們就必須接受考試導向的主流教育?如何令「主流」學校也能照顧到能力、興趣差異的同學?值得教育界、家長和其他社會人仕深思。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讓孩子吃苦

 現今中產父母都很矛盾,一方面不想子女們受苦,另一方面又覺得孩子們成長要吃一點苦。台灣著名的天下雜誌470期封面故事「首富也信奉的育兒學,讓他們吃苦」就以此為題,告誡大家要讓他們吃苦,並以李嘉誠為例:
香港首富李嘉誠有一次被大陸企業家問到:“您是怎麼教養子女的?”李嘉誠回答:“讓他們吃苦。兩個兒子李澤鉅、李澤楷到美國唸書期間,李嘉誠只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李澤楷曾經在麥當勞賣過漢堡,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揹高爾夫球袋時的肩傷,現在都還會發作。


不過,這套觀點立刻引來批評,首先,評論認為「吃苦論」又是富足階層的無病呻吟:「富豪認知中、刻意給予的「苦」,很可能是平常百姓一定要經歷的!」。另一方面,在一般人家的成長經驗中,父母其實已經令孩子受了不少苦頭而不自知:「表面上,這樣的父母是不會讓孩子吃「這種」苦,但其實,做為他們的小孩,吃的苦可多了----上不完的安親班、才藝班、補不完的習、寫不完的功課...,父母種種加諸在對未來競爭力缺乏的恐慌壓力下,不斷地對孩子進行學習武裝,讓小孩的日子過得比填鴨還要慘,這,不苦嗎?」(「讓孩子吃苦?----天下雜誌,別鬧了!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31/trackbacks/162758

我們對天下這篇文章有共嗚,大概因為我們家也算中產,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當然沒吃多少苦頭,於是也有「要讓他們吃苦」的念頭。這種一方面「不想孩子吃苦,另一方面又想他們吃一點苦」的矛盾心情大概是大部份我等中產家長不能逃避的多種「原罪」之一。不過,家境較佳不是罪過,如何能令孩子在受控制的環境下吃一點苦也是對我們的挑戰。

為了達到這目的,我們選擇讓老二(11)和老三(7) 参加「天使家庭中心」(Teens Angel Family Centre http://www.tafc.org.hk/)的幾項活動。復活節老二参加了中心「赤 The Lionheart 燃亮生命旅程之廣西山區小區義教」和其他哥哥姐姐們去了廣西山區的一所小學探訪,回來後更和赤 The Lionheart的成員們籌募了一筆錢為小學購置了一批教材與設備。

兩星期前老二和老三一起参加了「我要高飛」活動,在大嶼山進行了五天的野外活動,和其他小二至小六的同伴合作照顧自己。在最後一天更在深夜出發由寶蓮寺爬上鳳凰山看日出。他們回來時,不但瘦了黑了也對自己成功完成活動充滿自豪感(大家可在Facebook上搜尋Teens Angel Family Centre有關活動情況及圖片)



數天前老二更参加了中心的另一項活動:「『赤The Lionheart』獵奇夏令營的組員今早已經浩浩蕩蕩從中心出發了!於這6日5夜的訓練營當中,他們向著完美的目標:100進發!完美的目標100:代表著麥理浩徑的100公里,由西貢沿著群山走到屯門。進程中將磨練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各種障礙,面對自己及隊友的情緒, 互相扶持隊友成為一隊Best Team!」(中心導師Marco SirFacebook 

Marco是一位非常有Heart有理念的青年成長導師,老二在這次「100公里長征」是年紀最小的成員之一,我們希望他在Marco帶領下能成功克服挑戰,並期望明天完成活動後能見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老二。

我們無疑不能在生活中令孩子們吃苦,但籍著這類活動也希望他們能得到磨練而成長。

********************************************************************
 
(以下是赤 The Lionheart成員在活動後之分享,他們都是會令我們感動的年青人!)
The Lionheart龍子玲
燃亮生命旅程之廣西山區小學義教 後感分享
 
記得來這裏之前,我在港仍在學業的壓力中掙扎,很多事務剛完結,所
以起始之時,我把這個旅程當成了一個遠離煩囂的散心之旅。一直到四月
二十七日出發當天,臨行前爸爸的陪伴和叮囑,引得那股思家之情在胸膛翻
滾,不得不承認我在登車前的確是有一點後悔。

或許是神的安排,衪先在第一天讓我對「家」產生依戀,在到達農戶後
我感覺自己的血性和感情逐漸被喚醒,和香港那個忙碌而冷漠的我判若兩
人。Marco要我們各自想這次旅程的目的,來農戶前後,我的目的也因感情
的起伏而有所變化。農戶一家熱情而細心的照顧,讓彼此在這幾天中建立了
親密的關係,當中無私的照料和真摯的感情,並不是虛假的,他們讓我重新
感受到成人也可擁有的純真敦厚,原來在人群中我並非孤單地走,身邊有很
多真誠的手,在這個陌生的地方中我找到了互信互賴。

我很喜歡和小孩子打交道,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十分清新乾淨的味道,
和他們玩耍好像可以洗滌身上的世俗味般。我想香港孩子比農村孩子真的愚
鈍多了,他們放棄了大片美好山林和自然的生態美景,只願把自己的視線專
注在那小小的電視螢幕和電腦上,對世界毫無關心和好奇,日復一日地重覆
相同的打機手勢,自我困囿於一個框框中,錯失了真正實在而恆久的美麗。
他們也比農村的孩子可憐多了,小小的年紀便身負考入名校的重任,放學以
後除了補習便是興趣班,語言術數,體育藝術,要十項全能才是媽媽稱讚的
好孩子。我真為香港的小孩心痛,他們過早失去童年,連天真爛漫的歲月也
沒機會享受,生活上或許有絕對富裕的享受,然而精神靈魂枯萎得奄奄一
息。如果我將來有自己的孩子,我會讓他享受一個孩子應有的權利,也讓他
擁有一個孩子應有的眼神,正如我嚮往的農村孩子一樣,他不會錯失那些真
實的美麗。

我想這次旅程中最大的得著便是我對生命價值的重整,古巨基有一首歌
讓我很感動的 ──「忙忙忙,其實自私」,「最心痛是愛得太遲」。生命有
很多關口,而如今我認為感情和個人價值正是我今後追求的目標。我希望即
使我生活在石屎森林中,即使我身旁的人冷漠依然,我仍然可以站出自己的
第一步,在渴望愛前,先付出自己的溫暖和愛,我想成為一朵生活在驕陽下
開得燦爛的向日葵!而同時,我亦希望在今後的路上找到更多未發掘的個人
潛能,讓我成為一個對生活有追求的人,我希望活得充實而充滿熱誠,我不
要成為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